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德才不可偏废
    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在,才即其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方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

    原文意为:我认为才与德,两者不可偏颇。用水来比喻,它的品德是润下,它的才就是浮载物品、灌溉田地;用木头来比喻,曲直是它的品德,作为舟楫和栋梁之用就是它的才。如果德是水的根源,那么才就是水的波澜;如果德是树木的根,枝叶就是树木的才。一个人有德而无才,就是愚笨之人相近;一个人有才而没有德,则与小人一样。

    道德是才华的滋养剂,有充分的道德滋润,人的才华就如同汩汩而出的泉水,永不衰竭;而无道德独具才华的人就像干涸的泉眼,空有才华,也不会被世人所接纳。所以,用人应该用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舍鱼而取熊掌也,也就是说,宁可用才华稍微逊色但有德行的人,这样才安心,并求日后才华的长进。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用人哲学都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栋粱,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至于二者都没有的人,一概不用。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善于用人,他的人才观主要内容是“德、才、学、识、能、忠、义、信”八个字。只有“德”字施与天下,才有利于实施爱民政策,是一种“民本”思想的体现,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恩怨和利害关系。所谓“大德之行,天下为公”,考验“德”的真伪标准在于“公”。以公利为核心的德政,事业兴旺发达;以私利为核心,则无德政可言,终将导致事业的衰败消亡。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用人应以德为重,这样才能近君子而远小人。而曾国藩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他的才干,也很重视该人的品行,因为他明白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才的人一般被人所喜爱;对所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所敬畏的人则容易疏远。因而考察和选拔人才时要德才兼顾,不要顾此失彼。

    曾国藩经常告诫子弟说:“所望不在科名。”也就是要求弟弟们读书不要只是为了成才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要辱没了孝悌之义,做一个有才无德的人。

    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向上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也难以成就事业。德才不可偏废

    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在,才即其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方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

    原文意为:我认为才与德,两者不可偏颇。用水来比喻,它的品德是润下,它的才就是浮载物品、灌溉田地;用木头来比喻,曲直是它的品德,作为舟楫和栋梁之用就是它的才。如果德是水的根源,那么才就是水的波澜;如果德是树木的根,枝叶就是树木的才。一个人有德而无才,就是愚笨之人相近;一个人有才而没有德,则与小人一样。

    道德是才华的滋养剂,有充分的道德滋润,人的才华就如同汩汩而出的泉水,永不衰竭;而无道德独具才华的人就像干涸的泉眼,空有才华,也不会被世人所接纳。所以,用人应该用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舍鱼而取熊掌也,也就是说,宁可用才华稍微逊色但有德行的人,这样才安心,并求日后才华的长进。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用人哲学都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栋粱,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至于二者都没有的人,一概不用。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善于用人,他的人才观主要内容是“德、才、学、识、能、忠、义、信”八个字。只有“德”字施与天下,才有利于实施爱民政策,是一种“民本”思想的体现,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恩怨和利害关系。所谓“大德之行,天下为公”,考验“德”的真伪标准在于“公”。以公利为核心的德政,事业兴旺发达;以私利为核心,则无德政可言,终将导致事业的衰败消亡。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用人应以德为重,这样才能近君子而远小人。而曾国藩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他的才干,也很重视该人的品行,因为他明白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才的人一般被人所喜爱;对所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所敬畏的人则容易疏远。因而考察和选拔人才时要德才兼顾,不要顾此失彼。

    曾国藩经常告诫子弟说:“所望不在科名。”也就是要求弟弟们读书不要只是为了成才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要辱没了孝悌之义,做一个有才无德的人。

    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向上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也难以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