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蒙嘿嘿一笑,简明扼要:"新事物嘛。"
这位编辑接着问:"胡蒙先生,你能说说怎么个新法,我也学习学习。"
胡蒙清了清喉咙,说:"这事也有戏剧性,我本来是想把版权卖到国外,结果他们把国内这个市场让给我。也就是说,合同一签,国外的市场就跟我没关系啦,我只作为他们的代理和国内出版社谈。"
众人就像在糨糊里洗了个澡,晕菜了。片刻,一记者问:"这一百二十万美元包含作者的版税吗?"
胡蒙:"不包括。他们拿他们的稿费,也就是版税,我拿我的代理费。"
台下更大的骚动,夹杂着嘘声。两位少帅交头接耳,许佳保持着蒙娜丽莎一样的亲和力,我则摆出笑比哭好状。
一家大报记者问:"胡先生,可否介绍一下美国阿波罗公司的情况?阿波罗总是让人联想起美国的航天飞机、放卫星什么的。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好像没出版方面的业务。"
胡蒙照例嘿嘿一笑:"这个公司不是出版公司,是一家投资公司。什么叫投资公司,就是什么来钱就投资什么,而且敢于大手笔。现在不是流行烧钱吗?好多风险投资公司,一烧钱就数千万上亿。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看上了这本书的市场潜力。"
一个财经记者问:"请问胡先生,可否出示一下贵公司和美方签的合同?"
胡蒙煞有介事地从精美的皮包里拿出一份装订好的几张影印版英文薄纸,向全场晃了几晃,人们一拥而上,争相目睹,还没看个究竟,胡蒙就收了回去。有记者要求仔细看看,胡蒙嘿嘿一笑,反问道:"这是商业秘密,你还要求看看支票吗?"
记者腆着脸说:"让我们开开眼,也挺好。"
胡蒙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申辩:"他们给我钱,我是要开发票的,——发票是随便给人看的吗?"
我急中生智见缝插针:"女不问年龄男不问收入。地球上都这规矩。"
于江湖赞许地对我点了个头,补充说:"我们理解媒体的心情,但媒体也不能跑到别人的钱包里去曝光啊。要是你们有税务局的卧底怎么办啊?"
一片哄笑,许佳强作笑颜,我如坐针毡。又一个出版人说:"据我多年经验,中国社科类图书版权卖出去的极少买回来的多。即使买回来,一部二十万字的书也就一两千美元。《第三次浪潮》和后来的《数字化生存》都赫赫有名,引进时也不过几百万人民币,已经是天价了。每年新闻出版署带团出席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整个版权成交额不过二三十万美元。单本中文版权转让费高达一百二十万美元,相当于几个书展!在我记忆中还没有,您对这本书的信心在哪里?"
全场鸦雀无声。胡蒙有些脸红,镇定下来说:"这本书的确是个另类,我都觉得一场游戏一场梦。"
台下哄笑,交头接耳。胡蒙振振有词:"请各位别忘了,这部书是全球发行。当初美方的报价只有区区十万美金,因为我们只提供了梗概,当提供了更多内容后,他们改变主意了,因为他们被内容征服了。让我们报个价格,我哪里知道啊,我就说十万美元只相当于中国市场。就算定价二十五块钱,百分之十五的利润,发行三十万册就回来了,这都是保守估计。所以我把球踢回去,结果他们出了个整数,我们加了二十万上去。如果从全球市场角度来看,一本书投入一百多万美元不算什么。"
于江湖查漏补缺:"通用电器总裁韦尔奇的回忆录仅在北美的版权就卖了七百多万美元。希拉里回忆录,一个字还没写,就预付了八百万美元。"
一个记者不屈不挠:"现在一本带有科普性质的读物发行三十万册,似乎没那么容易,两位老总似乎很乐观。大家提到的都是全球赫赫有名的作者,您这本书的作者即使是国内科技界泰斗级人物,能和他们比肩吗?听您的口气,他很低调,难道这本书会使用笔名吗?"
"我先纠正一下,这本书不是科普读物,也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一本——怎么说呢,不好归类的书,有点未来学的意思,预测高科技下的一切可能性。"胡蒙言之凿凿,"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书的内容,连外国人都被征服了。另外,关于作者的事情,他们是前沿科技工作者,未必是泰斗,而且是好几位作者。我们会使用笔名,或者在每位作者的名字中取一个字组成一个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