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回到吴起诗咏长征战直罗奠基陕北(上)
话说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顶风冒雨,沿着白龙江源头的古栈道秘密潜行,数日后抵达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是通往甘南的一座险峻隘口,仿佛是被巨斧将腊子山劈成两半而成。山口宽约三十米,纵深是一个长达百米的甬道,两侧绝壁陡立,险峰高耸。腊子河从隘口奔腾而出,水流湍急。河上横架着一座东、西走向的木桥,是两座山峰间唯一之通道。桥头筑有坚固的碉堡,桥东、西的山坡上亦筑有工事和碉堡。敌人作了长期死守的准备,在腊子口后面设有仓库,囤积着大批的粮食、弹药。其时,驻守腊子口的是国民党鲁大昌部的两个营,在各碉堡内配备有轻重机枪;腊子口被完全封锁在敌人的火力网之下。诚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夺关北上,绝非易事。
毛泽东下达命令,要求林彪、聂荣臻的红一军团迅速拿下腊子口,夺取通往甘南的咽喉要道。林彪、聂荣臻决定把夺取腊子口的任务交给红四团。在红二师师长陈光的陪同下,林彪、聂荣臻来到前沿阵地,会同王开湘、杨成武查看地形。望着斧劈刀削的百丈悬崖和壁垒森严的腊子口,林彪脱口而出:“大部队无法展开,小股兵力难以攻克。这仗怎么打?腊子口还有何处可进?”聂荣臻道:“腊子口是唯一通道。除非,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林彪的脑海中灵光一闪,随口道:“好,那就飞过去。”转身命令王开湘、杨成武道:“给我飞过去,尽快拿下腊子口。”王开湘、杨成武闻言,感到莫名其妙,如此险峻的山峰,鸟都难以飞越,何况没长翅膀的人,如何飞过去?
1935年9月16日,下午四时,攻坚战斗打响。由于红军没有重炮,只能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硬拼。王开湘命令全团的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掩护一个连的战士发起强攻。敌人见红军来攻,急忙从右岸工事中丢下一串串手榴弹,在桥头堡周围炸成一片火网。桥头堡中的机枪喷出一串串火蛇,封锁了河上的木桥。红军一连发起三次进攻,牺牲了十多名战士,却根本无法接近桥头堡。
黄昏,林彪打电话询问战况,杨成武如实汇报了久攻不克的情况。林彪指示道:“只能智取,不能硬拼。你们必须在‘飞’字上做文章。”放下电话,杨成武突然醒悟过来:林彪的意思是要他们从悬崖上爬过去,突袭敌军的后背。他立即召集连队的战士讨论,要大家献计献策。众人议了半晌,毫无良策。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自报奋勇,说他能爬上去。杨成武半信半疑,问道:“此话当真?”云贵川道:“我从小随父亲在山中采药,常年在峭壁、悬崖上攀爬,有把握爬上去。”杨成武道:“徒手爬上去?”云贵川道:“要用一根长竹竿,一头装上钢钩,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石嘴,一段一段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杨成武不信,让其试爬之。小战士果然身手不凡,敏捷如猴,仅凭徒手就能在悬崖峭壁上自由行动。杨成武大喜,一套飞兵奇袭的作战方案迅速形成。他立即电告林彪,征求意见。林彪、聂荣臻和师长陈光赶到前沿指挥所,批准了杨成武的作战方案。
是夜,月色朦胧,星光惨淡。杨成武亲自率领一个连从正面发起佯攻,造成一种猛攻木桥、夺取隘口的假象。敌人连忙扔下一批又一批的手榴弹,阻挡红军的进攻。手榴弹爆炸声、机枪扫射声响成一片,冲锋号声、喊杀声震人心弦。腊子口弹雨纷纷,火光闪闪,山鸣谷应,惊地动天。
与此同时,团长王开湘率领两个连,从下游不远处偷渡过河,抵达悬崖下面。云贵川身背一盘大绳,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竿,借着朦胧的月光,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时间在静静地流淌,隘口方向的枪声、爆炸声持续轰鸣。王开湘凝神屏气,翘首仰望,心中默默地祝愿着云贵川攀爬成功。潜伏在悬崖下的战士个个屏住呼吸,凝神等待。
半夜时分,从悬崖上垂下了绳索,王开湘心中一喜,从牙缝中蹦出一个字:“上。”早已蓄势待发的战士们一跃而起,依次抓住绳索,如同夜猫子般爬上悬崖,快速冲向山顶。
山顶上升起了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向正面进攻的部队发出了“登顶成功”的信号。
拂晓,王开湘率领两个连的战士,居高临下,从敌人的背后发起猛攻。一颗接一颗的手榴弹如同从天而降,飞进敌人的炮楼和阵地,炸成了一朵朵战地红花。霎时间,敌人的碉堡浓烟四起,火光冲天,砖石乱飞,死尸狼藉。王开湘率部如同神兵天降,冒烟突火杀进敌阵,轻机枪怒吼、冲锋枪猛扫,敌军像稻草一样成片倒地。与此同时,担任正面主攻的部队发起强大攻势,迅速冲过木桥,占领了桥头堡。敌人腹背受敌,顿时乱成一团,放弃抵抗,狼狈北逃。红四团乘势挥师猛追九十里,缴获了大批的粮食和弹药。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夜半攀援创奇迹,百丈悬崖当云梯。腊子口上降神兵,巧夺天险破顽敌。
腊子口一战,通往甘南的大门豁然洞开。毛泽东指挥红军翻越岷山,进入甘南小镇哈达铺。此时,中央红军仅剩下八千多人,部队再次整编为三个纵队。休整期间,毛泽东翻阅在当地找到的国民党报纸,了解到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在陕北有相当大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连续打败了国民党地方军队的两次围剿。于是,在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到陕北去的计划:“目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我们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领导下的红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远在南方,国民党在西北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地方杂牌军,陕北是敌人兵力最薄弱的地方。我们现在人数是少一点,但目标也小一点。我们不张扬、不悲观,和陕北红军结合起来,就能建立和扩大新的苏区。”
会后,毛泽东随第一纵队向北行进。数日后,红军到达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改变前进方向,把落脚点放在陕北。此时,远在峨眉山的蒋介石得知红军已突破腊子口天险,害怕红军进占天水,威胁西安,急忙电令胡宗南等部集中于天水一线,防止红军东进。
红军陕甘支队并未东进,而是继续北上,跨过西兰公路,攀登六盘山,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道防线。翻过六盘山,陕甘支队遇到了一个新的对手:宁夏地方军阀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日,部队即将走出大山,前锋连的侦察兵突然报告,山口青石嘴村有两个连的敌军骑兵。毛泽东立即赶到山坡,和林彪、聂荣臻一同观察敌情。从望远镜里看去,敌人解鞍下马,正散坐在地大吃大喝,毫无戒备,村子四周亦无任何警戒。毛泽东召集各大队干部,下达命令:“由于我军行踪诡秘,敌人毫不知情。坚决消灭这股敌人。一大队和五大队从两侧包抄,四大队从正面突击。”红军战士闻风而动,三个大队如同猛虎扑食般扑下山去,一阵猛冲猛打,全部歼灭了敌人,夺得了一百多匹战马。一场小仗,轻而易举的获得胜利,毛泽东微微一笑,告诉林彪道:“这些马就交给你了,立即组建我们的骑兵部队。”
部队继续北上,旬日后踏上了陕北黄土高原,但见满目黄沙漫漫,秋风凄凄,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在一杆杆红旗的导引下,红军战士龙腾虎跃,人欢马叫,犹如一股滚滚铁流,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奔腾向前。
进入陕北根据地,全军上下喜气洋洋,到家的感觉使征途的疲劳一扫而光。此时,后队传来报告:马鸿逵的三个骑兵团又尾随而来。毛泽东当机立断,电令彭德怀:“让敌人的骑兵跟进苏区于我不利,应立即组织一次砍尾巴战斗。”彭德怀接电,指挥第一、二纵队在洛河边设伏,击溃了敌军骑兵两千多人。捷报传来,毛泽东大为兴奋,致电赞誉道:“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南街口,锣鼓喧天,唢呐嘹亮。路左,一队年轻后生,头扎白毛巾,身着白衣裤,敲着腰鼓,边跳边舞,一个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路右,一队青年妇女,头戴大红花,身穿青花衣,扭着欢快的秧歌,体态轻盈,彩带翻飞。全镇乡亲蜂拥而出,把远来的亲人迎进家中,热情招待。毛泽东最关心的是伤病员的安置问题。他找到镇工农民主政府院内,和当地干部商谈,将休养连的伤病员尽可能的妥善安置下来。
然而,吴起镇毕竟只是个百十户人家的小镇,民宅、窑洞除了安置伤病员外,无法容纳大军的住宿。入夜,具有高度纪律性的红军战士,自觉地露宿街头和田野;就连德高望重的三位老革命——谢觉哉、董必武、徐特立都不愿打扰镇中居民,不愿给领导增添麻烦,相约来到镇外,在麦田中露宿。
三位老人躺在麦田,望着满天星斗,互相交流起心中的感受。董必武道:“我们从江西瑞金出发,整整走了一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陕北根据地,到家的感觉真好。”谢觉哉道:“人老了瞌睡少,遇到高兴的事更睡不着。”徐特立道:“要说睡觉,我们应该向战士们学习。他们作战辛苦,有时候晚上打仗,白天走路时都打瞌睡。腊子口战斗后,我看见咱们的战士在行军途中,后边的牵着前边的背包,边走边睡。我就想,这是睡觉的最高境界。我随口作一首诗你两听听:红军战士最堪夸,迈开双脚走天涯。睡觉也有高境界,边走边睡如神话。”董必武道:“好诗,好诗。你的佳作启发了我,反正睡不着觉,我们来做诗好了。”谢觉哉道:“有雅致。请出题目。”徐特立道:“就以睡觉为题,每人一首。”谢觉哉道:“好,好。我先来,昨天晚上,我们就是在麦田里睡的,我就以此做诗。”说罢,稍一构思,便吟咏道:“露天麦地铺棉裳,铁杖为桩系马缰。一夜只觉春睡暖,天明始知满身霜。”董必武赞道:“意境很美,像一幅野营春睡图。”徐特立评判道:“意境确实很美,只是不够大气。”谢觉哉道:“徐老说的对,是有点小气。”徐特立道:“我也作一首。”随即朗诵道:“天做被子地做床,头枕青山怀抱枪。胸有理想浑身暖,露湿衣衫美梦香。”董必武击掌赞道:“好诗,好诗。气派宏大,意境优美。”谢觉哉道:“董老,只顾赞美我两个,你还没做呢。”董必武道:“我也做了一首,只是不太好。”谢觉哉道:“每人一首,你说来听听。”董必武道:“荒山草丛扎营盘,满天星斗伴吾眠。鼻中装满野花香,耳际萦绕山歌甜。”谢觉哉道:“妙句,妙句。你把野营写活了,草丛、星斗、花香、山歌全用上了。堪称诗中精品,上乘佳作。”徐特立评判道:“有点不通。人都睡着了,怎么还能闻到花香、听见唱歌?”谢觉哉争辩道:“花香是自然现象,你睡着了它依然在散发香气。唱歌是别人在唱,你睡着了别人就不唱了吗?要我说,董老的诗传神、精妙,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三位老人谈诗抒怀,兴趣盎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正谈论间,忽听得一句感慨:“三老,你们让我好找啊。”三老看时,只见毛泽东和两名警卫员提着马灯,已来到身边。三老连忙翻身坐起,招呼道:“是主席啊。你还没休息?”毛泽东一边坐下,一边回答道:“我刚安置好伤病员,却没看见你们三位,不放心,就找来了。”董必武道:“我们不是伤病员,不需要组织特殊照顾。”毛泽东道:“我在老远就听见你们讲话,谈什么呢?如此高兴。”徐特立道:“我们睡不着,在这里闲聊,每人做了一首诗。正争论着,你就来了。”毛泽东笑道:“好雅兴,佳作可否让我拜读?”三老喜笑颜开,向毛泽东复述了自己的诗作,又邀请毛泽东也做一首诗。毛泽东大乐,禁不住诗兴大发:“我也来附庸风雅,就做一首纪念长征的诗吧。”说着,他站起身来,一手叉腰,一手在夜空中打着节拍,一首激情豪迈的七律脱口而出。其诗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再说红军在吴起镇休整数日,中共中央及时举行政治局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他指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到达陕北苏区的任务已经完成,敌人对我们的围追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目前的局势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华北,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高潮,陕北群众急需正确的革命领导,这也是粉碎敌人围剿陕北苏区的有利条件。”“目前我们的中心工作是扩大红军,提高部队战斗力,解决物资问题;与地方政府和游击队密切配合,团结和依靠地方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建设好新的根据地。”
会后,天降大雪,数日不息;漫天鹅毛飘舞,大地披上银装。中央红军冒雪离开吴起镇,踩着满地碎琼乱玉,开进到甘泉县象鼻子湾,和陕北的红十五军团会师。全体将士在雪地中整装列队,聆听毛泽东的讲话。毛泽东兴高采烈地道:“天降福瑞,地呈吉祥。当此吉日良辰,我们胜利会师,可喜可贺啊。”他接着总结道:“回首往事,艰难曲折。从瑞金算起,我们总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横跨十一个省,历经万水千山,行程两万五千多里。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国民党出动了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反而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以其辉煌的成就而载入史册。我们从江西出发时有八万多人,现在只剩下一万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华。现在,我们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今后,我们将要与陕北人民一道,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毛泽东激情澎湃的演讲,赢得了全体将士的热烈鼓掌。
的确,长征是一部用铁血和智慧书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璀璨夺目的篇章;它所放射出来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必将光耀万古,彪炳千秋。
相反,正在峨眉山上训练国民党军官的蒋介石得知红军到达陕北,满脸阴郁,向左右哀叹道:“我六载含辛茹苦,未竟全功;天不亡毛,非人力之所及也。”感叹之余,他立刻调集重兵对陕甘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自兼任西北剿匪总司令,以张学良代理总司令职务,出动了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和胡宗南等部约十余万人,向陕北根据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