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八回 反内战西安事变 促抗日再谋合作(下)
    第七八回反内战西安事变促抗日再谋合作(下)

    12月12日晨四时,由师长刘多荃指挥,白凤翔、刘桂五、孙铭九带领两个团的兵力,乘车直驱华清池,经过短暂的激战,击溃了蒋介石的卫队,冲进华清池行宫内搜捕。

    枪声大起时,蒋介石从床上惊醒,匆忙爬起身来,从五间厅卧室窗户跳出,不慎摔伤后背。随从、侍卫蒋孝镇等急忙赶来,搀扶着蒋介石从后院越墙而出;慌乱之中,又不慎失足,跌入深沟,扭伤脚踝,丢掉了右脚上的皮鞋。在侍卫的扶掖下,蒋介石一瘸一拐地向骊山逃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半山腰,躲入一岩穴之中。天明后被搜山士兵发现,只见蒋介石光头跣足,仅穿着一身单薄的睡衣,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孙铭九见状,脱下身上的大衣,给蒋介石披上;随即命令士兵把蒋介石背下山坡,拥上汽车,一路护送到西安绥靖公署内,派兵看管起来。

    与此同时,杨虎城指挥西北军紧急出动,扣押了在西安城内下榻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蒋百里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同时,封锁机场,扣留飞机,实施全城戒严。此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西安事变惊破天,绝地求生闹兵谏。丹心救国促抗日,顺应民意反内战。

    当天下午,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称:“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因不忍坐视危亡,乃对介公实行兵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并提出西北军民《八项救国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之政治自由;七、切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以上八项为我等及西北军民一致之救国主张,望诸公俯顺舆情、开诚采纳,为国家开将来一线之生机,涤以往误国之愆尤。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利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消息公布,即成爆炸性新闻;各党各派各团体、军政要人外交官,无不惊得目瞪口呆,继而做出各种不同的快速反应;各大城市的电话、电报、广播电台,全成了传播热线。

    是夜,南京城中的总统府内,冠盖云集、灯火通明。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和中央政治会议联席召开,首先决定虢夺张学良一切职务,交军事委员会严办。随即展开了激烈地争吵,亲日派何应钦、戴季陶等极力主张讨伐西安;宋子文、孙科、王宠惠等则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会议吵到凌晨,始终无法统一,遂决定剿、抚并用,一面以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准备武力解决;一面以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谋求和平解决。

    同夜,在上海,宋美龄紧急约见张学良的好友、澳大利亚记者端纳,恳请端纳飞赴西安谈判,力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宋美龄、端纳联名致电张学良,告知拟飞西安之意图。接着,宋美龄、端纳、孔祥熙等连夜飞往南京,制止何应钦的军事行动,把南京政府的联席会议搅得鸡犬不宁。

    次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兵谏行动及通电内容转达中共中央,邀请中共立即派遣代表赴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接着,张、杨同时看望蒋介石,态度虔诚,执礼甚恭。蒋介石却肝火旺盛,怒气冲天。张学良数度派人送来食品和御寒衣物,蒋介石则以绝食相威胁。张学良诚恳解释:“兵谏行动乃人民公意,旨在促请委员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良等保证委员长之人身安全,并无其它恶意。”蒋介石怒气冲冲、反复嚷嚷:“你若还承认我是委员长,就应该遵从命令,送我回南京。”“我不是你的委员长,你立即枪毙我。”“立即送我回南京,送我回南京。”张学良苦苦解释,蒋介石拒而不听。杨虎城实在看不下去,旁敲侧击地道:“我们已经通知了陕北的共产党中央,是否送你回南京,还得听听共产党的意见。”蒋介石闻言大恐,道:“你们……,你们……,你们要干什么?”说着,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瘫坐在床上,颤栗不已。他心里非常明白,十年内战,他杀了无数的共产党人;如此血海深仇,焉能不报?自己一旦落到共产党人的手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之策。毛泽东首先发言:“西安事变是一次反对内战、逼蒋抗日的行动,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支持。”张国焘表示:“西安事变的意义,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内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打倒南京政府,建立抗日政府;我们要讨论的是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张闻天不同意张国焘的意见,认为:“我们不能采取与南京对立的方针,要尽量争取南京政府,与我们一同抗日。”毛泽东强调道:“我们不能把反蒋与抗日对立起来,要防止发生新的内战,西安事变应该争取和平解决,避免新的流血冲突。”周恩来道:“十年内战,蒋介石与我们结下了血海深仇。但是,国难当头之际,我们应该以民族大义为重,暂不计较两党之间的恩怨。西安事变若能和平解决,蒋介石有可能走上抗日的道路。”博古发言道:“我赞同泽东、闻天、恩来同志的意见。西安事变不是解决蒋介石的个人问题,而是要推动全民族抗战。我们要努力争取,逼蒋抗日。”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决定派周恩来等亲赴西安,协助张、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由此可见,共产党人目光远大,胸怀宽广,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变局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

    16日,西安各界群众数万人在革命公园举行大会;会场内外彩旗飘扬,欢声雷动;主席台两侧悬挂一副对联:“枪声炮声厮杀声惊天动地”;“家仇国仇民族仇刻骨铭心”。中午十时,张学良、杨虎城驱车来到会场,受到了与会群众极其热烈的欢迎。张学良、杨虎城登上主席台,分别作了兵谏意义的演讲,恳切说明西安事变被迫发生的原因。接着,张学良慷慨陈词:“我们的这次举动,是完全出于救国救亡的热诚,绝不是针对蒋委员长个人。我们的愿望是在抗日的旗帜下,全国同胞一致团结,共同抵抗外侮。”“同胞们,我们是抗日,不是内战。我们就是只剩下一兵一卒,也要战死在抗日的疆场上。”“只要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争得生存,为功为罪,听凭国人处置,绝不计较个人得失。”张、杨的演讲及其救国主张,代表了西安军民的心声,也表达了全国亿万民众“停止内战、团结救国”的愿望。张、杨的言行光明磊落、肝胆照人,赢得了与会群众雷鸣般地掌声和热烈拥护。

    同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再次召开政治会议,通过了《关于讨伐张学良之决议》,颁发了《讨伐令》,委任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持国本”。会后,何应钦通电就职,电令各地军政长官,坚持其“武力讨伐,血洗西安”的主张。他命令刘峙、顾祝同两大集团军立即出动,从东、西两面向西安压迫;命令空军随即开展轰炸西安邻近城市,并逐步向西安延伸。次日,国民党东路军先头部队开进潼关,威逼渭南。空军一部在渭南、华阴、华县一带狂轰滥炸;一部飞临西安上空侦察威胁,散发传单,扬言要“炸平西安”。一时间,西北地区乌云密布,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张学良、杨虎城一面与红军沟通,部署军队积极预防;一面允许扣押的蒋鼎文先返回洛阳,请国军方面暂停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风云变幻,扑朔迷离;张、杨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唯有废寝忘食,全力应对。正忙得焦头烂额之时,忽接宋美龄来电,告知将于近日飞赴西安,谋求和平解决事件。张学良亲自赶到蒋介石住处,递上电报;并称:“原定四至七天内可送委员长回南京,但中央空军突然轰炸渭南、华县,群情愤激,故送先生回南京之事,已无法实行。”接着,张学良又邀蒋百里进见蒋介石,婉言求告,请蒋介石制止空军轰炸西安。蒋介石在明确了张、杨并无恶意后,派蒋鼎文持亲笔信飞往南京,将停战令交给宋子文、宋美龄、孔祥熙等。宋美龄立即公布了蒋介石的停战令,在南京城内掀起了“和平营救委员长”的行动。

    是日午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博古飞抵西安,立即与张学良、杨虎城举行会谈。中共代表团认为:“西安事变有两种发展前途:一是导致大规模内战爆发,帮助日寇灭亡中国;二是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周恩来强调:“我党坚决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之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双方一致认为:西安事变是为了抗日救国而发生的,是顺应民意的行为,必须以此为契机,推动全民族团结,共赴国难。因而决定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为:只要蒋介石纳谏抗日,即可予以释放,并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

    20日,宋子文、端纳飞抵西安,晋见蒋介石后,立即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中共代表周恩来长谈,初步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案。次日,宋子文返回南京,又偕宋美龄、戴笠、蒋鼎文等一同飞抵西安,表示愿意在张、杨通电的“八项主张”基础上进行谈判。张学良坦率地告诉宋氏兄妹:“只要蒋委员长答应八项主张,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将一致同意释放他。”周恩来明确告知宋美龄:“中共并未参与此事,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希望蒋夫人劝说委员长改变政策。”随后,张学良陪同宋氏兄妹会见蒋介石。蒋介石乍见其妻,感动悲咽,泪流满面地道:“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矣。”宋美龄道:“丈夫蒙难,妻子焉能坐视不理。为今日计,宁可抗日,无论胜利还是失败,你都将是民族英雄;总比因拒绝抗日而死在叛军手里要强。”宋子文道:“南京方面最近几天特别热闹,有人主张炸平西安,想置你于死地,然后取而代之。另据可靠消息,汪精卫也在谋求回国,其心叵测。此外,日本外相发表声明,支持南京的某些人讨伐西安,企图挑起大规模的内战。英美方面的朋友则主张遏制日本的扩张,希望和平解决事变。”蒋介石听罢,默然无语。他深知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尔虞我诈,什么手段都能用得出来。审时度势,蒋介石的思想迅速发生裂变,当即表示同意谈判,但又提出他不出面,由宋氏兄妹代表;谈判所商定之条款,均由他以“领袖人格”担保,不做任何书面签字。为了早日解决问题,各方代表紧急磋商,同意了蒋介石“不签字”的要求。

    23日,和平谈判正式开始。宋氏兄妹代表南京当局和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代表西北军政当局,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经过两天的反复协商,蒋介石接受了六项协议,即:“双方停战,中央军撤兵至潼关以东;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召开各党派参加的救国会议,商定抗日救亡大计;与同情抗日的西方国家合作;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蒋接受以上协议后,赞助蒋介石统一中国,领导抗日。”谈判结束后,蒋介石派遣蒋鼎文携“撤兵手谕”赴潼关、华县,命令东路讨逆军后撤一千公里,避免冲突。至此,西安事变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

    25日,杨虎城宴请各方谈判代表,庆贺和谈成功。张学良如释重负,举杯劝酒:“今天,我们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蒋介石瞪着张学良道:“我和你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蒋介石脸色阴沉,拒不喝酒,闹得张学良极不自然。周恩来道:“举杯应念聚有缘,携手合作为抗战。”杨虎城道:“对对,还是周先生说得好。有缘相聚,合作抗战。”蒋介石道:“今天只吃饭,不谈政治。”杨虎城连忙掩饰道:“也好,也好。吃饭,吃饭。”周恩来道:“蒋先生,酒席之上,气氛不可太严肃。”杨虎城为了缓和气氛,无话找话,道:“我来谈酒。”边说边拿起桌上的酒瓶,介绍道:“我是陕西人,今天特意准备的是西凤酒,此酒起源于尧舜时代。据说,后稷教民稼穑,路过西岐山下,见有凤来仪,饮于柳林,其鸣清兮。遂将此地命名为凤翔,招集族人筑城而居,并在柳林建坊造酒,是为西凤酒。请诸公品之。”言讫,举杯热情相邀。蒋介石勉强一笑,道:“我不喝酒,你和周先生喝吧。”宾主举杯,相视对饮后,周恩来道:“历史悠久,果然好酒。”边说边回头,向叶剑英叮嘱道:“剑英,回陕北时带上两瓶,给毛主席。让主席也尝尝。”蒋介石举着筷子,问道:“陕北没酒吗?”周恩来道:“蒋先生下令封锁陕北。陕北物资匮乏,何来如此美酒?”蒋介石尴尬地道:“这个,这个,战争年代嘛,物资匮乏,在所难免。”叶剑英道:“毛主席不大喝酒,不如给主席带些香烟。”周恩来道:“好哇。酒要带,再带一箱好烟。我们来一趟西安不容易,烟、酒都带些,慰劳我们的毛主席。”蒋介石感慨道:“毛泽东深得部下爱戴,时刻有人挂念。我就没这份福气。我的部下都想着怎么算计我。”周恩来笑道:“蒋先生此言差矣。你的部下对你也是很忠诚的。只因为你烟酒不沾,他们没机会表达嘛。”蒋介石笑道:“周先生真会说笑。”周恩来一语双关:“本来嘛,你不喝酒,不抽烟;部下当然不想这些小事了。”言讫,哈哈大笑;宴会的气氛得以缓和。

    宴罢,张学良送蒋介石和宋氏兄妹返回寓所。蒋介石向张学良保证道:“今天以前发生内战,由你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由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张学良大为感动,连连称是。宋子文乘机向张学良提醒道:“西安城中险象环生,委员长的安全令人堪忧。”张学良是个讲究义气,但又缺乏政治经验的人,见宋子文心存疑虑,便不假思索,立即表态道:“我马上送委员长回南京。”说着,抄起电话,命令飞机场,为蒋介石和南京代表安排飞机行程。接着,张学良赶往杨虎城公馆,留下一纸手令,将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杨虎城惊道:“你欲何往?”张学良道:“我要亲自送委员长回南京。”杨虎城道:“不可,你不能自蹈险境。”张学良道:“委员长这尊菩萨是我亲手扳倒的,我要再亲手把他扶起来。”杨虎城道:“那也必须同中共代表团商量,何时释放,怎样释放,岂能草率从事。”张学良道:“来不及了。夜长梦多,与其终日忐忑不安,不如立即送他走。”匆匆辞别后,张学良驱车赶往机场,陪同蒋介石登上飞机,离开西安。

    蒋介石回到南京,立即下令扣押了张学良,将其交给军事法庭审判。法庭以“暴行胁迫长官罪”,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对此,蒋介石极为不满,明确指示道:“他关我一天,我关他一辈子。要严加管束,绝不姑息。”法庭钦遵“圣意”,将张学良改判为终身囚禁。不久,南京国民政府撤销了杨虎城的军政职务,迫使其出洋考察。杨虎城在国外流浪半年,欲回国参加抗战,途经香港时,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入狱。这才是:一腔热血,推动抗日反成囚;千秋功罪,留待后人细评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