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四回 汪精卫叛国投敌 顽固派制造摩擦(上)
    第八四回汪精卫叛国投敌顽固派制造摩擦(上)

    战争——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阶级斗争的利器。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便不断地遭受着战争带来的灾难。战争的根源是经济利益的争夺,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围绕着社会财富和国家政权的争夺,必然会演变成各种形式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经济利益的矛盾、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就会上升到政治手段的争夺;而政治手段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对战争有着不同见解,并因此而采取了不同的行动。

    日本军国主义发起的侵略战争,把战火强加到中华民族的头上,逼迫着每个中国人做出选择。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信仰的人很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的拿起武器,杀向战场;有的躲到后方,袖手观望;有的甘当汉奸,卖国投敌;有的热心内乱,专搞摩擦。诚所谓世相形形色色,人心千奇百怪;抗日主流轰轰烈烈,汉奸国贼凄凄哀哀。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人群中,汪精卫是一个相当奇特的角色。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广东番禹人。出身于一个穷秀才家中,少年时父母相继见背,靠兄嫂供养读书,凭着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考中清末秀才。青年时长的仪表堂堂,文质彬彬,诗文俱精,口才极佳。官费留学日本,仗着满腔热血,加入同盟会,追随于孙中山左右。因才华出众,深得孙中山之青睐,每每委以重任。归国后,进京谋刺清廷摄政王未遂。在狱中赋诗明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出狱后,复追随孙中山继续革命;孙中山去世后,一度执掌国民党中枢大权。与蒋介石明争暗斗十余年,多次被赶出政坛,遂使其性格发生裂变。官场的不如意,使汪精卫锐气消磨殆尽,对人生前途悲观失望;变得善于马扁之术,擅长古月之说。

    在国民党内,论资历、声望、理论水平,汪精卫都在蒋介石之上,但却屡屡败在蒋介石的手下。考其原因有二,一因汪精卫自命清高,瞧不起蒋介石的流氓人品,耻于与其为伍。二因汪精卫不嫖不赌,对部下要求甚严,不搞封官许愿;在充满污浊之气的国民党内曲高和寡,故追随者寥寥。少年时的磨难和官场的失意,使汪精卫形成了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

    抗日战争一开始,汪精卫便被恐日情绪所左右。他看到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强大,疯狂烧杀抢掠,看不到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士气高涨,民心可用。他到处散布民族失败主义,认为中国处于“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之中,根本没有力量抵抗日本的进攻,只能与日媾和”。他宣称:“中国武器落后,政治、经济、文化皆不如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救国已无希望,只有委屈求和”。在他的蛊惑下,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部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周佛海,国民党参政员陶希圣,国民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国防最高会议秘书处主任曾仲鸣等人,组成了“低调俱乐部”,积极开展所谓的“和平运动”,引诱蒋介石集团对日妥协投降。

    在汪精卫为首的低调俱乐部中,他的夫人陈璧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璧君职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对蒋介石压制汪精卫的行为切齿痛恨。她出身南洋富商之家,从小娇生惯养;生的貌美如花,性格泼辣,爱出风头,脾气极大,是汪精卫的主心骨。汪精卫在政坛上的重大决定,没有陈璧君的赞同,常常会化为乌有。汪精卫白天在会上决定的事,圈内人都知道不一定能作准。晚上回到家中,汪夫人一旦反对,次日开会再议,汪精卫准会把昨天的决议推翻。陈璧君在政治上有着坚定的立场,即拥戴汪精卫,反对蒋介石,以至于狂热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只要能达到“拥汪反蒋”之目的,什么国家危亡、民族利益统统可以不在乎。这一对宝贝夫妻,在投靠日本、卖国求荣的道路上夫唱妇随,携手并行,配合的极为默契。

    再说花园口事件后,日军经过三个月的筹备,倾其全部主力,同时发起了武汉战役和广州战役,力图通过“速战速决”,以摆脱长期作战所带来的困境。日军进攻武汉的兵力达到十四个师团,进攻广州的兵力达到四个师团,占其全部侵华军队的一半。国民政府于战争打响之前从武汉撤退到重庆,在武汉地区部署了七十万兵力,在广州地区动用了三十万兵力。双方苦战月余,武汉、广州相继失守,但日军也遭到了极为重大的杀伤。战后,日军已成了强弩之末,再也无法保持其原有的进攻势头。

    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陷落,经过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日军兵力伤亡近四十五万人,损失飞机近八百架,军舰一百余艘。大规模的战争不仅要比拼前方的军事实力,更要比拼后勤保障的供给。随着战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日军的兵力越来越分散。弹药、粮食、汽油的供应成了最大的难题。让日军统帅部极为头痛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日军的后方受到日益严重地威胁;交通线不断地被破坏,后勤物资频频遭到袭击,使本已感到兵力不足的日军,更显得捉襟见肘。战争的巨大消耗,使日本国内军费剧增,租税加重,百姓生活不断恶化,厌战心里逐渐增长。战争的长期化,也使日军进攻的锐气严重受挫,全军上下都有深陷泥潭之感。日本政府极不愿意看到的战略相持阶段,终于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中到来了。

    日本政府被迫调整侵华政策,由过去的“速战速决、武力征服”的政策,改变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政策。1938年11月3日,日本内阁首相近卫发布第二次对华声明,提出所谓“日、满、华三国合作,共同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国策。即在经济上,实行残酷掠夺中国资源的“以战养战”政策;在政治上,实行扶植伪政权的“以华制华”政策;在军事上,对国民党政府以诱降为主,打击为辅的政策;集中日军主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敌后战场。

    近卫的声明,在国民党内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汪精卫欣喜若狂,立即给蒋介石写信,称:“和平的时机已经到来,政府应立即响应日方声明,派员接洽,商谈中日停战议和事宜。”同时,他又迫不及待地派出亲信高宗武、梅思平赶往上海,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支那课长影左祯昭会晤。双方经过八天的讨价还价,达成了《日华协议记录》。其主要内容是:中日缔结防共协定,日军驻扎中国;中国承认满洲国,保证日本在华经济权益;承认日本对中国经济有优先权,并提供特殊方便,帮助日本开发和利用华北资源;中国尽力补偿日本侨民的损失。此外,还制订了汪精卫叛逃的计划。

    12月1日,梅思平带着协约密件返回重庆,当面呈给汪精卫。身为国民党副总裁、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大笔一挥,当场签字画押。陈璧君喜不自禁,在家中设宴招待梅思平;邀请陶希圣、周佛海、曾仲鸣等作陪,共同庆祝签约成功。席间,汪精卫举杯致谢道:“梅先生此次赴上海密谈,大功告成,兆铭谨表示感谢。”陈璧君道:“东三省本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是满清带来的嫁妆。现在把东三省送给日本人,于中国没有任何损失。”宾主把酒言欢,觥筹交错之际,梅思平道:“日方希望汪公脱离重庆政府,到上海或南京去另组新的政府。”周佛海奉承道:“与其抗战而亡,不如求和苟存。汪公如能与日本互相亲善,必能大展宏图,为中华民族带来新的福祉。”陈璧君道:“兆铭久居蒋介石之下,受尽了蒋介石的闷气。我早就劝兆铭另起炉灶,独立经营。宁肯与日本人合作,也不愿受制于人。”梅思平道:“我明天还要再去上海,汪公有何指教?”陈璧君抢先道:“兆铭,梅先生明天要走,今日你可要拿定主意,切不可反悔。”汪精卫道:“我意已定,绝不反悔。”乘着酒兴,汪精卫之流又反复密商出逃计划,直到深夜。

    当汪精卫集团密谋叛逃之际,蒋介石正在衡山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讨第二期抗战计划。蒋介石在会上先后做了五次讲话,明确指出:“第一期抗战中,我们虽然失去了许多土地,死伤了许多同胞,从表面上看我们失败了。但从长期的全局来看,我们陷敌于困敝、难以自拔的境地。此乃我们最大的成功。第二时期,我们不与敌人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要将我们的主力部队做机动使用,节节抵抗,逐步消耗敌人。”“第二期抗战,就是我们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时期。”“敌人兵力的使用,到现在为止,已经到了最大限度。日本国内已无兵可派,派到中国境内的部队,随战区之扩大而力量分散,且已疲惫不堪,没有什么大的战斗力量。”“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为达此目的,就要整顿军纪、检讨缺点,铲除麻木不仁、偷生自私的恶习。”会议开了十余日,全体将领反复研讨,制订了《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指出中国军队“应以一部增强敌占区内的抗日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主力应配置在浙江、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以及粤汉、平汉、陇海各线,极力保持现有之态势。不得已时,亦应尽量牵制敌人,获取时间之余裕,俟新战力培养完成,再策动大规模攻势”。

    12月15日,会议结束,蒋介石回到重庆。汪精卫闻讯,即刻登门拜见,奉劝蒋介石与日本妥协,被蒋介石断然拒绝。汪精卫返回公馆,向陈璧君如实汇报。陈璧君听罢,柳眉倒竖,咬牙切齿地道:“立即就走,坚决地走。”于是,汪氏集团加紧了叛逃的实施。

    三日后,汪精卫以“赴成都军官学校讲演”为借口,携带陈璧君、曾仲鸣秘密离开重庆,伙同周佛海、陶希圣等人,经成都逃往越南河内。次日,国民党中央常委、四川省党部主任陈公博也追随汪精卫逃往河内。其时,蒋介石正在西安主持军事会议,闻讯不胜痛惜,叹息道:“当此党国空前未有之危局,汪副总裁竟拂袖私行,置党国于不顾。”

    汪精卫抵达河内后,立即与日方联系。日本首相近卫按照预先约定好的方案,于12月22日发表第三次对华声明,妄言要“彻底击灭抗日之国民政府,与新生之政权相提携,建设东亚新秩序”;并宣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乃日中合作之三原则。大日本帝国愿在此基础上,与具有远见卓识之中国人士密切合作。”汪精卫读到近卫的声明后,召集追随者商讨对策。众喽啰个个满心欢喜,汪精卫却突然犹豫不定,忧心忡忡地道:“玩政治,在官场上混的人,如同爬山,爬的越高,身边的同伴就越少,最后剩下的只是寂寞和孤独。我真不想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周佛海听出了汪精卫的反悔之意,急忙劝道:“英雄常孤独,无敌才寂寞。识时务者为俊杰,善变化者为骄子。政治家必须有变色龙的本领。今天的朋友,就是明天的敌人。今天的敌人,就是明天的朋友。”陈公博威胁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返回重庆,必会成为老蒋的阶下囚。望汪公熟思之。”陈璧君怒道:“你今生之失误,全在于性格懦弱,遇事优柔寡断。蒋介石的窝囊气受了十多年,难道还没受够?什么卖国不卖国,我们这是在救国,是用和平的手段进行曲线救国。他蒋介石扔下南京不要了,我们与日本人合作,收回南京,这不是救国吗?”陶希圣赞道:“还是汪夫人见解高妙,曲线救国,堪称奇思妙想。佩服,佩服。”汪精卫沮丧地道:“我只是不想背上千古骂名。”陈璧君露出了泼妇嘴脸,数落道:“搞政治的人哪有不挨骂的。古往今来的大政治家,哪个不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哪个不是好话说尽,坏事干绝?你现在后退,人家就不骂了吗?照样会骂你是孬种,是窝囊废!像你这个样子,只能成为别人刀下的菜鸟。再说,别人骂你,你也可以骂他呀。你不会骂蒋介石是大卖国贼吗?”周佛海接言道:“汪公明鉴,你已经没有退路了。现在如果反悔,不光是蒋介石容不下你,日本人也不会放过你。”陈璧君立眉竖眼、满脸杀机地道:“大丈夫争夺天下,决不能心慈手软。玩政治,就是用生命做赌注,成则高官厚禄,败则铁窗牢笼。与政敌较量,造谣诬陷、落井下石、卸磨杀驴、隔岸观火等手段,都属于雕虫小技。政治斗争,要敢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讲究的是杀人于谈笑之间,夺命于无形之中,且面不改色手不软。惟其如此,才能成就千古伟业。”周佛海闻言暗吃一惊,自忖道:“世间最毒妇人心,今日方知此言不谬。”话到嘴边,舌尖一转,赞美道:“汪夫人所言极是,诚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汪公有夫人辅佐,必能成就大业。”听了夫人的训导,汪精卫突然变得气壮如牛,拍着胸脯发誓道:“大丈夫处世,不能一辈子寄人篱下。我意已决,立即响应近卫的声明,以此作为谈判的基础。”汪精卫的表态赢得了追随者的一致喝彩。在众人的赞扬声中,汪精卫逐步走上了可耻的卖国道路。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青年慷慨闹革命,中途变节信谗佞。秦桧还魂投敌日,只缘家有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