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六回 陈嘉庚访问延安 杨靖宇血染蒙江(上)
    第八六回陈嘉庚访问延安杨靖宇血染蒙江(上)

    话说抗战三年,随着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相继沦陷,国民政府搬迁到大后方重庆,各机关、大学、工厂随之迁移,沦陷区的难民亦纷纷涌来,致使重庆的人口猛增了数倍,各种生活物资严重不足。加上东南沿海被日军和汪伪政权控制,重庆与外部的世界几乎被隔绝,仅剩下云南通往缅甸的“滇缅公路”,成了与国际社会联系的唯一通道。国民政府面临着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经济拮据,物资短缺;武器落后,弹药匮乏的尴尬局面。

    如何应对危局,蒋介石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他既想坚持抗战,又想与日妥协媾和;既想摆脱英美的干涉控制,又想得到英美的军事援助。因而,其态度摇摆不定,政策前后矛盾。最高统帅的彷徨、狐疑,使下属的思想更加混乱。整个官场意志消沉,士气萎靡。加上日本飞机频繁的空袭、轰炸,几乎每天都有火灾、血案发生,直闹得山城重庆人心惶惶,乱象纷呈。

    不能说国民党内没有人才,更不能说国民党内没有爱国志士,问题在于蒋介石嫉贤妒能,不用人才,专用庸才和奴才。任人唯亲的结果是,庸才窃据高位,奴才遍布朝野,官僚机构臃肿,士气萎靡不振。这正应了一条社会学定理:一个无能的官僚,需要两个无能的助手;而两个无能的助手,又需要四个更无能的助手。于是,官僚机构越来越庞大,而办事效率却越来越低。

    正事不足者,其邪事必然有余。大批手握实权的官僚贪污腐败,公款吃喝;官商勾结,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中下级官吏则鱼肉百姓,敲骨吸髓,追逐声色犬马,安于醉生梦死。一首在官场和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便是其现状之真实写照。歌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前方打仗,后方打牌。前方流血,后方敛财。前方抱刀枪,后方抱美女。”

    却说蒋介石主持完张自忠将军的祭奠仪式,回到官邸,忽接李宗仁发来的前线战报,得悉宜昌沦陷,日军停止了进攻,敌我双方目前均已无力再战,在秭归、通城、南漳、襄樊一线彼此对峙。蒋介石看罢战报,不由得长出一口气,自言自语道:“还好,枣宜战役打成了平局。能挡住日军的进攻,就算是胜利。”正感叹间,侍从又来报告:“陈嘉庚先生率领的慰问团,从前线归来,明日抵达重庆。”蒋介石闻言,精神一震,急忙吩咐道:“热烈欢迎,隆重接待。告诉财政部拿出十万元的招待费,安排好陈先生的生活起居。”

    蒋介石为何如此热情?且听陈嘉庚之其人其事。陈嘉庚,福建同安人。出身于华侨世家,其父于清末在新加坡经营实业,跻身于富商行列,晚年因被日本商人排挤而破产,背负外债二十余万。时陈嘉庚正值青春年少,接手衰败之家业;谨记父亲“俭朴自守、勤谨克家”之遗训,惨淡经营,终使企业起死回生,在继承罐头厂、米店的祖业外,又独具慧眼,创办了橡胶园和橡胶厂;很快成为南洋有名的“橡胶大王”。艰苦奋斗四年有余,终于扭亏增盈,获利丰厚。

    按照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陈嘉庚却宣称:“经商之道,信誉为重,父亲所欠外债,我必悉数照还。”他不顾家人反对,千方百计找到债主,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外债。此举成为新加坡商界之一大佳话。亦有人说他“傻”,陈嘉庚则坦言回应道:“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各国;人们因仰慕其商业道德和信誉,皆愿与他做生意。厚德诚信,为陈嘉庚带来了滚滚财源,十年之间,使他一跃而成为百万富翁。

    富起来的陈嘉庚,个人生活极为节俭,爱国情怀却无比深厚。适逢孙中山倡导革命,在南洋华侨中募集资金。经友人介绍,陈嘉庚与孙中山结识,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倾力支助推翻满清的革命行动,成为孙中山的挚友。

    民国初年,陈嘉庚深感国家积贫积弱,民智不开,民心不齐之现状,决心倾其全力,出资办学,开启民智,拯救祖国。他率先在家乡集美村兴办了两所集美小学,后又陆续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他在致集美学校诸生书中谆谆告诫道:“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俱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惮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数十年间,陈嘉庚先后投资、筹集的办学款项高达一亿美元以上。而他自己却布衣蔬食,住所简陋,衣袜鞋帽上时常打着补丁,其办公桌椅,床铺蚊帐全都陈旧破损。他常常告诫家人道:“应该用的钱,千方百计也不要吝惜;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卢沟桥事变后,陈嘉庚立即发起成立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该会主席。次年,在著名菲律宾华侨李清泉、印尼华侨庄西言的劝说下,他与国民政府积极联络,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任副主席。他带头捐款,精心筹划,三年多的时间里,南洋总会便为抗战募集到十五亿元,悉数汇往国民政府。而当时国民政府每年的财政总支出不过十八亿元。因此,在蒋介石和国民党要员的心目中,陈嘉庚是一位救命的“大财神”。

    陈嘉庚身在南洋,心系抗战,只要是国内抗战所需,他都竭尽所能,克日完成。除了筹集捐款外,他又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将产品无偿提供给抗日部队。他应国民政府之请,在南洋招募了三千二百余名汽车司机、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当他风闻国内妥协空气较为浓厚时,立即向国民政府寄交提案,表明态度:“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让人,反之则为国贼也。”“在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当以汉奸卖国贼论。”当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后,他代表南洋华侨总会致电国民政府,予以强烈谴责。当他获悉国共两党不断摩擦的消息后,忧心如焚,率领一批南洋华侨代表,组成回国视察、慰劳团,深入到国民党各战区考察;历时两月有余,亲**问前线将士,看望为国负伤的健儿。即将离开大陆时,他又想来重庆看看。

    1940年5月29日,陈嘉庚一行六人抵达重庆。国民政府在朝天门码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蒋介石在官邸——林园接见了慰问团成员,对陈嘉庚等人的爱国行动赞美有加。随后,由政府秘书长王世杰主持,在重庆大酒店设宴招待;其酒宴之丰盛、陈设之奢侈令慰问团成员深感不安。客人只有六位,而陪吃的官员却有近百人之多,更让陈嘉庚等人大为惊诧。宴会上,王世杰带头举杯祝酒,各位军政大员频频上前碰杯。整个宴会厅里杯盘叮当,笑语喧哗;刀叉乱舞,狼吞虎咽。面对此情此景,靠艰苦创业起家、生活极为俭朴的陈嘉庚顿生疑窦,自忖道:“我辈节衣缩食,募集巨款,本是为了支援抗战。如此挥霍浪费,海外侨胞的血汗钱岂不是全被吃光了?”

    是夜,陈嘉庚被安排在重庆大酒店下榻,并为之举行鸡尾酒舞会。在王世杰的陪同下,陈嘉庚步入设在一楼的舞厅。举目望去,一间能容纳千人的大厅内,金碧辉煌、灯光明亮;四周靠墙摆放着数不清的沙发、茶几、条桌、座椅;桌上堆满了时令水果、香烟酒水。数百名前来捧场的达官显贵、富商绅士纷纷起立,鼓掌欢迎。

    一阵虚伪的客套、吹捧之后,宾主一齐举杯,彼此互致敬意。接着,在一片热闹的气氛中,舞会宣布开始。众多官员、绅士争先恐后的邀请舞伴,一大群早已恭候在侧的妖艳女郎,很快被哄抢一空。伴随着《何日君再来》的靡靡之音,一对一对的红男绿女,踏着节奏,在舞池中旋转。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柱,在舞池的上空变换、闪烁;把整个舞厅装点得光怪陆离,如梦如幻。陈嘉庚不会跳舞,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桌旁,心中五味杂陈,自思道:“前方将士衣食不周、弹药不继;各战区难民如潮,饿殍遍野,大后方却有这么多败家子。”

    一曲终了,一群打扮入时的摩登女郎端着托盘,把一杯杯葡萄美酒送到舞池边,任凭跳舞的男宾女士享用。伴随着酒杯叮当,觥筹交错,一对一对的舞伴,挽着臂膀,步出舞池,在四周的沙发旁或坐或立,嬉笑喧闹,打情骂俏。凑巧,一对红男绿女擎着酒杯,勾肩搭背地来到陈嘉庚身旁。那男的一屁股坐在沙发上,那女的腰肢一扭,坐到男人的大腿上。这二人酒杯一碰,正要喝时,那男的忽然说道:“这样喝酒太无趣,我们换个花样,来个有趣的。”那女的嬉笑道:“有趣的?好哇。我们来猜谜,猜不着的罚酒。”那男的应道:“好,好。就这样。”女的道:“我先说,你猜。我的谜语是:墙上两个白馍,越看肚子越饿。可以拿来品尝,但是不能咬破。猜吧,快猜。”那男的略一思索,假笑道:“猜不着,猜不着。认罚。”说着,抿了一口酒;随即开口道:“我也说个谜语,你猜。嗯——,离地三尺一条沟,里面四季清水流。不见妇女去洗菜,常见和尚来洗头。猜吧。”那女的眉头一扬,笑骂道:“是你娘的下水道吧。”那男的听了,哈哈大笑道:“神猜,神猜。”那女的便端起酒杯,朝着男的嘴里猛灌。那男的被呛得连连咳嗽,那女的则笑得浑身乱颤。……

    须臾,留声机中又播放出《三月桃花美人面》的旋律,大厅里的男女们又成双结对,下到舞池,开始新的更疯狂的旋转。目睹此状,陈嘉庚满心酸楚,独自起身离开,踱回房间歇息。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南洋一富商,参观大后方。招待何奢侈,达官齐捧场。灯红酒绿地,温柔富贵乡。醉生梦死男,摩登艳女郎。惟念将士苦,喋血战沙场。更怜民生艰,老翁倍心伤。

    次日,陈嘉庚满腹疑云、浮想联翩:“‘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靡靡之音能软化铮铮铁骨,绵绵酒杯会消磨掉耿耿斗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国的命运能交给这些人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国民政府的死对头共产党是个什么样子?”想到这里,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再到延安去看看。”他立即打电话给陈立夫、宋子文、于右任、孔祥熙等党政要员,表明了要去延安的愿望。得到的答复是:“延安是**的老巢,不可自蹈险境。”“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如麻。”“共产党搞封建割据,破坏国家统一。”“共产党不抗日,专门制造摩擦,危害党国。”结论则惊人的一致:“延安去不得。”

    陈嘉庚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正统观念。他一直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认为“蒋委员长是海内外同胞共同拥戴之唯一领袖”。然而,此次重庆之行,却让他疑虑重重,失望顿生。陈立夫、宋子文等人的阻挠又让他进一步反思:“这些人的话可信吗?”反复思考后,他又打电话给蒋介石,提出了去延安慰问的想法。蒋介石回答道:“延安是朱毛**的巢穴,是荒蛮之地,陈老先生年事已高,还是以不去为好。”陈嘉庚道:“目前国共合作,八路军也在抗战,理应慰问。再者,我听说共产党制造摩擦,破坏团结,不利于抗战大局。我想去延安说服他们,服从蒋总裁的统一领导,共同致力于民族抗战。”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蒋介石不好拒绝,只得表示道:“陈老先生忧国忧民,敢于深入虎穴,忠勇之心可嘉,中正不敢阻拦。”放下电话,陈嘉庚又向酒店的工作人员打听:“重庆有没有共产党?”服务生答道:“有哇。在红岩村的八路军办事处里边,就有共产党的大官。”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陈嘉庚立即驱车赶到红岩村拜访,受到了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等人的真诚接待。一杯清茶,一掬肺腑。当陈嘉庚说明来意后,董必武立即表示热烈欢迎。叶剑英迅速电告延安,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乘飞机抵达延安,周恩来在机场亲自迎接,两千多名延安军民在城外夹道欢迎。陈嘉庚不顾旅途劳累,执意要周恩来带他去见毛泽东。时值午后,在周恩来的陪伴下,陈嘉庚乘车赶往杨家岭。

    毛泽东的住处是一个农家小院。进了院门,陈嘉庚举目望去,院中有几株高大的枣树,树下置一低矮的小石桌,几枚小木凳。靠北面的土崖上一字排列着三孔窑洞。忽听得周恩来道:“主席,陈老先生来了。”只见中间窑洞的门帘一闪,身材高大的毛泽东健步而出,边走边道:“欢迎,欢迎。”握手之间,毛泽东道:“陈老先生乃华侨领袖,誉满海内外;支持抗战大业,功在国家。”陈嘉庚谦逊道:“毛主席过奖,让老朽汗颜。”陈嘉庚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不由得瞩目细看,只见眼见的这位“**头子”黑发浓密、目光慈祥、丰额广颐、笑容满面。毛泽东转身打起门帘,向陈嘉庚道:“陈老先生请,请进。”陈嘉庚再看,忽然发现毛泽东穿着和八路军战士一样的灰布旧军装,胳膊肘、屁股上竟然打着好几块补丁,直惊得瞠目结舌;而一股崇敬之情也在心中陡然升起。

    陈嘉庚走进窑洞,映入眼帘的是:里间有一座大土炕,炕上的被子叠放的整整齐齐,炕边摆放着一只木方凳。外间有一个硕大的旧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报刊。靠门口的窗前有一张老式旧木桌,桌上安放着笔、墨、纸、砚;旁边摆着一把椅子,几只木方凳。陈嘉庚看在眼里,想在心头:“这就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共产党的领袖竟然如此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