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远征军喋血缅甸民族魂固守国门(下)
3月28日,战场局势发生突变;由于英军贪生怕死,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驻守卑谬的七千英军闻风丧胆,不战而逃,致使二〇〇师左翼阵地空虚。日军左翼部队在占领卑谬后,亦向同古快速推进,企图从两面夹击二〇〇师。面对险情,杜聿明电令戴安澜:“敌人两路夹击,同古不宜再守,望你部火速撤出。”午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攻占了城北的飞机场,并派出一小股兵力偷袭二〇〇师指挥所。戴安澜手提一挺机枪,率领指挥部官兵与敌激战,城南守军闻之赶来增援,将偷袭之日军全歼。是夜,戴安澜下令撤退,带领全师七千多人,利用夜幕掩护撤出同古;沿着崎岖道路,隐入莽莽丛林之中。
进入四月,缅甸战局急转直下,由于英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和英军结成的军事同盟,逐渐陷入了失败的泥潭。4月5日,蒋介石飞抵缅甸的苗眉,会见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会谈中蒋介石要求英军:“必须竭尽一切办法,固守亚兰谬。如能固守,我军将予以全力配合。”亚历山大道:“英军已不愿固守亚兰谬,你们派一个师接防吧。”其时,史迪威亦在座,质问亚历山大道:“你到缅甸来,是作战来的,还是观光旅游来的?”亚历山大道:“我既不是作战,也不是观光旅游,而是带着这些孩子们返回印度。”说完,离开会场,扬长而去。
史迪威满腔怒火,向蒋介石发泄道:“我在缅甸战区没有实权,你的部下对我的命令阳奉阴违,并不执行。我只有向你辞职。”蒋介石看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面子上,只能好言相劝。史迪威固执的要求,如要他留任,就必须撤换杜聿明。蒋介石无法,只好命令罗卓英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并告诉史迪威:“如有命令,可随时告知罗将军,由他转令杜军长以及其他军事长官执行之。”
为了平息史迪威的怒气,蒋介石又召集各军长、师长开会,宣布由史迪威全权指挥远征军,其指挥系统为:“史迪威将军应命令罗长官,转而由罗长官命令其他军官。”同时,又强调史迪威有赏罚之全权。蒋介石真是左右为难,会后又单独召见杜聿明,劝其要绝对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唯一使蒋介石感到安慰的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戴安澜,能够孤军深入,血战同古,取得大捷,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也使他这个校长脸上增光。他连续数次召见戴安澜,慰勉有加,并与其共进午餐,留宿行辕,甚为倚重。
在缅甸数日,蒋介石对缅甸民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故意骚扰中英军队后方之事十分忧虑,又对英军的作战能力彻底失望。他返回重庆后,分别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声称:“缅甸作战弱点太多,英军毫无战斗意志,当地民众反英情绪甚高。中国远征军常常陷于重大牺牲与极为不利之地位。”接着,蒋介石积极筹划组织曼德勒会战,准备与日军在此地决一雌雄。
不料,蒋介石的计划尚未来得及实施,英军已放弃亚兰谬,向仁安羌溃逃。日军随后追击,一举攻占了仁安羌,并将英军第一师七千多人包围在仁安羌以北地区。4月14日,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部,请求中国军队出手相救。罗卓英立即调整部署,命令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率领一个团的兵力驰援仁安羌。孙立人挥军急进,赶到战场,经过两天激战,击溃了日军的防线,占领了仁安羌油田,解救出七千英军和五百余名记者、传教士。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英伦三岛,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震惊了西方世界。
然而,局部的小胜利,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当中国军队向西线的曼德勒集结时,东线的腊戍却遭到日军偷袭。原来,日军的第五十六师团主力秘密穿越缅泰边境的原始森林,神出鬼没地出现在中国守军的后方,迅速攻占了腊戍、密支那、八莫、畹町等地,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中国远征军陷入了日军的大包围之中,曼德勒会战计划变成了泡影。蒋介石接到各方情报,颓然一声长叹,命令远征军设法突围,返回国内。但是,史迪威却要求部队向印度方向撤退。
5月9日,罗卓英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要求各师互相掩护,交替回撤。由于归国的大路、隘口已全部被日军占领,罗卓英只好再令各师且打且退,自寻生路。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罗卓英的命令,而是和史迪威密切配合,率领一万余人向南突破,撤往印度的蓝姆伽,保存了一支成建制的生力军。其余各师向北突围,计划穿越缅北丛林,撤回国内。由于高层指挥信号错乱,朝令夕改,数万大军无序撤退,各师电台陆续被日军的炮火炸毁,彼此失去联络,各自为谋,绝地求生,使撤退变成了混乱不堪的大溃逃。
三日后,大军撤到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的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军飞机屡屡向路面俯冲扫射,疯狂投弹。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二〇〇师,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况下,戴安澜决定率部进入野人山打游击,寻机退回国内。
野人山位于缅甸中北部热带丛林中,树木参天,河流纵横,杳无人烟,瘴气弥漫。时值五月,正是缅甸雨季,突然暴雨倾盆,林中暗无天日;山谷洪水泛滥,泥石流奔腾咆哮。山也吃人,水也吃人。中国远征军被困于原始森林之中,伤病缠身,无药无粮,疲惫不堪,陆续有人倒地死亡。入夜,风雨停息,月色朦胧,大军栖身于密林之中,蚊蝇扑面,蚂蝗叮咬,毒蛇侵袭,野狼骚扰,又一批战士被折磨致死。次日,大军启程后,不幸迷路,在丛林中转来转去;将士们饥餐树叶、草根,渴饮溪流浊水。中午,骄阳如火,热浪滚滚;缅北丛林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战士们挥汗如雨,在绝境中拼命挣扎,探索前进;不断有体力耗尽的官兵,倒在泥水之中;亦有不少伤兵因伤口化脓,疼痛难忍而自杀;沿途尸骨累累,惨绝人寰。
万幸的是,一架美国飞机从野人山上空飞过,发现了陷入绝境的撤退部队,随即空投下一架电台和一批食品,使罗卓英和杜聿明得以与重庆取得联系,率领着残部越过国境线,陆续返回滇南。诗曰:
胡康河谷累白骨,野人山上飘孤魂。凭君莫问胜败事,惟念忠贞远征军。
5月18日,经过一周的艰难跋涉,二〇〇师终于走出密林,立即分兵两路通过细抹公路,前锋部队突然遭到大队日军伏击。负责带路的缅甸向导贪生怕死,意欲乘机逃跑,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得脸色铁青,不断用马鞭抽打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副师长郑庭笈劝阻道:“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安澜悲怆不已,大喝道:“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绝非久留之地,命令弟兄们全力突围,今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战士们应声而起,拖着疲惫的身躯,迎着敌人密集的火网,端着刺刀冲了上去。由于敌人据险设伏,以逸待劳,以机枪、步枪疯狂扫射。国军将士们边打边冲,死伤极为惨重。戴安澜端着一挺轻机枪,和身边的参谋、副官一起跃入火海,勇猛拼杀。弹雨扑面,血花飞洒,山回谷应,杀声震天。激战中,戴安澜被敌人的一梭机枪子弹击中,胸腹部连中三弹,跌倒在血泊之中。身后的战士急忙把师长救起,其余官兵奋不顾身,勇猛冲锋,终于从东面山坡上杀开一条血路。此时,天色已晚,二〇〇师伤亡过半,残余官兵用担架抬着戴安澜,利用夜幕的掩护得以突出重围。
部队继续在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中前行,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跋涉。将士们轮流抬着师长,经过八天的奔波,来到缅北一个叫茅邦的小山村;部队剩下不足一千人。此时,戴安澜因无药医治,伤口化脓,腹腔溃烂,生命垂危。弥留之中,他问身边的副官,得知离祖国还有一百公里。他艰难地留下遗言:“我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言讫,溘然长逝。将士们围在他的遗体旁放声大哭,发誓要把自己的师长抬回祖国。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缅北丛林将星陨,野人山上哭声闻。民族忠魂今犹在,万古千秋守国门。
英雄去世,在当地却找不到棺木。战士们悲痛之余,杀掉一匹战马,剥下马皮,将戴安澜的遗体包裹起来,安置于担架之上,挥泪启程,在丛林中穿行了三个昼夜,终于回到了祖国。这真是将军征战殉国日,博得马革裹尸还。
蒋介石闻讯,亲自赶到昆明,主持仪式,将戴安澜盛装入殓。在追悼大会上,蒋介石抚棺大哭,极尽哀痛。随后,国民政府将戴安澜安葬于广西全州香山寺。蒋介石亲题挽联曰:“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周恩来的挽词为:“黄浦之英,民族之魂。”其时,在印度蓝姆伽整军的孙立人将军闻知噩耗,赋诗赞之曰:
伟哉将军,战绩辉煌。立功异域,蜚声盟邦。袍泽兴荣,民族增光。身虽成仁,挞伐是张。大汉声威,赖以远扬。勋炳史册,斯名永芳。
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历时五个多月,歼敌四万五千余人。而远征战役却以失败告终,十万入缅大军仅有四万返回国内。两年后,中国政府组建了第二次远征军,在滇西举行大反攻,横扫缅甸北部,全歼入侵之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才是:国门无恙神州安,九泉含笑起微澜。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