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八回傅作义顺时应变毛泽东预敲警钟(上)
毛泽东不愧是军事天才,其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冠绝古今,无人匹敌。他精心筹划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环环相扣,步步出奇,招招制胜。
早在辽沈战役刚一结束,淮海战役刚刚打响之际,毛泽东便电令林彪:“东北解放军立即出动,秘密入关。抢占有利地形,封锁塘沽海口,包围平津,防止傅作义集团从海上逃跑。”林彪接电,向身边的罗荣桓、刘亚楼发开了闹骚:“东北大战刚刚结束,部队需要休整。最少休整三个月时间,才能入关。”罗荣桓是个性格温和、宽仁厚德、心底无私,但又敢于坚持原则的人;立即提醒林彪道:“毛主席高瞻远瞩,统筹全局,要求我们立即秘密入关,是完全正确的。”林彪道:“部队需要休整。”罗荣桓道:“先入关,封锁了天津海口后,在战地也可以休整。”林彪脸色阴郁,不无恼怒地道:“军事行动听你的,还是听我的?”罗荣桓寸步不让:“我们都必须听党中央的。我是政委,我的职责是保证军队听从党的指挥。我提醒你,如果贻误战机,放跑了傅作义集团,是要承担责任的。”林彪毕竟是一只“灵狐”,他很快掂出了政委讲话的份量,也知道贻误战机的后果。他的脑子飞速旋转,在毛泽东面前,他只能做一只“听话的狐狸,乖巧的狐狸”。林彪不再坚持己见:“好吧,那就命令部队尽快入关。”罗荣桓再次提醒道:“主席要求秘密入关,大有深意。”林彪迅速做出决断,向刘亚楼道:“命令各纵队紧急动员,准备出发,但要注意高度保密。”次日,毛泽东又一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部队行动必须十分隐蔽。东北局要让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电台在今后两个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等地我军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以迷惑敌人。”林彪、罗荣桓等人心领神会,立即在沈阳公开露面,视察部队,发表讲话,会见记者,散布消息,造成一种将在东北休整三个月的假象,并通过报纸、广播大肆渲染,借以迷惑蒋介石。
1948年11月22日,林彪下达了“直取捷径,夜行晓宿;兵分三路,秘密入关”的命令。是夜,东北解放军出动八十三万人马,携带一万多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分别从辽沈、辽西、辽东地区启程,扑向山海关、喜峰口、冷口,朝着平津开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率领指挥部人员,乘着吉普车和大卡车同时出发。随后数日,山海关内外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白天,西风凛冽,黄沙漫天,旷野辽阔,罕有人迹;夜间,人如潮水,车如游龙,战马腾跃,坦克轰鸣;入关大军浩浩荡荡,奔腾向前。黎明时,部队、辎重又全部隐入村庄、山谷、树林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蒋介石派出的高空侦察机,每天在空中盘旋数次,却没有发现丝毫异常现象。直到一周之后,林彪、罗荣桓已经抵达北平前线指挥部,与聂荣臻一起研究作战计划时,蒋介石还蒙在鼓里,依然电告傅作义,称:“林彪尚在沈阳。”
此时,蒋介石和傅作义共同的判断是:辽沈战役规模空前,东北共军在战后必须休整一段时间,不可能立即入关,华北的生存不会马上受到威胁。傅作义集团共有五十多万人马,除一个军位于归绥,一个师位于大同外,其余主力四个兵团的十二个军,沿着北宁铁路和平绥铁路,分住在东起滦县、西迄张家口的五百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摆成“一字长蛇阵”。这些部队中,百分之四十属于傅作义系统,百分之六十属于蒋介石系统;彼此之间互相猜疑,矛盾甚深。
淮海战役打响后,蒋介石和傅作义都已惶惶不可终日,但却意见分歧,无法取得一致。蒋介石首鼠两端,狐疑不定,既想让傅作义部南撤,固守江南防线;又想让傅作义坚守平津,阻挡华北、东北解放军的南下,以便自己争取时间加强长江防御。而傅作义的算盘则是:绥远是自己的“老家”,但他统帅的蒋系部队带不去;而且绥远经济落后,不利于扩充实力,也不利于长期坚守。如果南下,不但自己的嫡系部队不愿前往,而且在南下后可能被蒋介石吞并。有鉴于此,傅作义把蒋系部队摆在北宁线,把自己的嫡系部队摆在绥远线。一旦东北解放军入关,蒋系部队首当其冲,即可投入血战。如果战局不利,傅系部队则可西撤绥远,得到有效保存。大战在即,蒋、傅二人同床异梦,各自为谋,是撤是守,犹豫不决,形成了“暂守平津、控制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态势。
当傅作义犹豫观望之际,毛泽东迅速扑捉战机,下令成立了平津前线总指挥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统一指挥,并向他们通报敌情道:“傅作义已通过关系和我们接洽起义,但其目的在于保存实力,并未下最后之决心。傅部还有南窜和西逃绥远之可能,而以西逃之可能性较大。平津战役应首先在张家口打响,吸引傅部主力救援,再围而歼之,便能将傅部滞留于华北,为下一步彻底解决奠定基础。”
11月29日夜,华北解放军第三兵团对张家口发起攻击。傅作义果如毛泽东所料,立即命令其嫡系三十五军和一〇四军的一个师,分别乘火车和汽车驰援张家口,并调远在涿县的第十六军移至昌平、南口,以便在战况不利时保住西撤的通路。于是,傅系主力被牵制在平绥铁路一线,既避免了其向东布防,又掩护了东北解放军的入关行动。12月5日,已秘密入关的东北解放军先遣兵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袭击,攻占了密云县城。至此,傅作义才如梦初醒,知道东北解放军已经扑到眼前。他判断东北解放军将直下北平,急忙调整部署,命令驰援张家口的部队立即掉头,火速撤回北平。
大军临阵之际,最忌仓皇调头;闻讯弃阵回撤,立即不战自乱。华北解放军第二兵团抓住战机,将匆忙回撤的敌三十五军包围于新保安。接着,东北解放军以神速、隐蔽的行动攻占了怀来、康庄,包围了南口。这样,解放军各部协同作战,步调一致,将傅作义集团的主力分别隔离于北平、张家口、新保安三处,使塘沽、唐山、南口各剩下一个师的兵力,造成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可以快速切断平津、津唐之间联系的有利态势。
战局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毛泽东通盘分析,迅速决断,发出了《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张家口、新保安、怀来和整个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诸敌,均已成为惊弓之鸟。唯一的或主要的是防止敌人从海上逃跑。”“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以待整个战役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灭。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之敌迅速决策狂跑,此点务求你们体会。”“蒋介石、傅作义估计我们会先打北平。但我们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此种计划出敌意外,在你们最后完成部署以前,敌人很难察觉出来。”毛泽东进一步规定:“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唐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第四天津、张家口,最后是北平。惊弓之鸟,不能让其跑掉;切断海上退路,是为全局之关键。”
毛泽东的军事谋略真是出神入化,无与伦比。“兵贵神速”和“出敌不意”是一般的军事原则,但毛泽东的运用之妙,却超乎寻常;八十三万东北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开进关内,蒋介石、傅作义竟然没有发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更是堪称奇思妙想;造成了敌人的错觉,产生了使其原地滞留,左右观望的效果。“先断退路”和“以假乱真”则是一种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使敌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毛泽东从容布阵,不仅指挥了一百多万解放军,而且指挥、调动了六十万敌军,使战争的发展方向完全处于他的掌控之中。后人有诗议之曰:
静坐山村运筹精,决战千里布雄兵。棋子落盘风雷动,胜利早已收囊中。
战局的发展,诚如毛泽东之所料。傅作义错误判断,草率决定,将自己的指挥部从西郊迁入城内,准备固守北平;下令放弃唐山、芦台,加强塘沽防守。
12月15日,蒋介石派徐永昌飞抵北平,劝傅作义率部南撤,傅作义因其嫡系部队被围在张家口和新保安,拒绝南撤。
斯时也,北平城内,徐永昌和傅作义互相扯皮,争论不休。城外,解放军动作频频,目标明确。华北野战军不断加强对张家口、新保安的包围,做好了强攻的一切准备;东北野战军则完全隔断了北平、天津、塘沽之间的联系。至此,傅作义集团已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插翅难飞了。
此时,中共地下党北平市委派人与傅作义接洽,提出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建议。让傅作义万分吃惊的是自己最信任的机要秘书阎又文是中共党员,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傅冬菊竟然也是中共党员。傅作义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谈建议,派其好友邓宝珊等出城,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进行谈判。
毛泽东闻讯,致电林、罗、聂,具体分析道:“傅作义是华北剿共总司令,但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是否接受和平谈判,有两种可能:一方面他曾是抗日名将、爱国将领,与蒋介石的独裁卖国、排除异己有较深的矛盾,在国民党政府即将灭亡之际,有可能和谈。另一方面他长期**,跟我们打过仗,他自己有两个军的嫡系部队,整个华北由他统帅的军队有六十万人,不到走投无路,他不可能接受和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北平是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不能毁于战火,务要和平解决。但是,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和平求和平则和平亡。你们务要做好准备,边谈边打,边打边谈。甚至要把他打痛了,谈判才会顺利进行。打击的首选目标应该是傅作义的嫡系,要打得他彻底绝望,才会接受和平起义。”“具体的打法应该是先打两头,堵死傅作义西逃和南下的退路;后取中间,包围北平,迫使傅作义接受和平协议。”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分析精辟绝伦。傅作义在还有力可恃、有路可走时,对和谈、起义反复讨价还价,权衡利弊,犹豫动摇;致使数次谈判收效不大。于是,毛泽东下达进攻命令,解放军以猛虎下山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在两天之内攻占了新保安,解放了张家口,傅作义的嫡系主力被基本消灭,西逃的退路被彻底堵死。毛泽东致电林、罗、聂,要其再次约傅作义的代表谈判,务要晓明大义,指明方向,劝其“走历史必由之路”。
战场上的胜败,决定着傅作义对和谈的态度,嫡系部队的覆灭使他开始真正接受和谈。当第二轮谈判正在进行时,东北野战军发起了天津战役,仅用了二十九个小时便攻克天津,歼灭守敌十三万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等高级将领被活捉。天津解放,傅作义从海上逃跑的道路被彻底切断,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此时,傅作义彻底绝望,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人士的积极劝说下,他终于决定接受和平改编,并开始在其内部召开会议,积极开展劝说工作。暂且不表。
却说随着军事接连惨败,南京城里暗流涌动,波诡云谲。李宗仁、白崇禧多次密谋,企图颠覆蒋系的统治,由桂系取而代之。国民党内部的一些大员感到内战无望,希望蒋介石不要一意孤行,与共产党重开和谈之门。蒋介石亦深知人心所向,民意难违,不得不装出一点和平姿态,准备下野,退居幕后,以观时变。他派张群、张治中、吴忠信等人与李宗仁反复商议,决定由李宗仁代理总统,出面收拾残局。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表示:“美国政府不再支持蒋总统,停止一切对华军事、经济援助。蒋总统下野,为进行和谈之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