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章 一颗纯洁的心 第一节 再次转学
    由于这次落户到沪闵南柘路,所以罗远在俭德小学读了不到一年,只好再次转学,到离家较近的玉书小学插班,就读三年级下学期。他又一次要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而且再携手妹妹一起上学。此时适逢该校被区教育局批准将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部。全校上上下下一片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做建队的准备工作:各班对写了入队申请书的小朋友做好审批,凡符合条件的吸收为第一批的少先队员,并将在“六一”儿童节举行的成立大会上,由大队、中队辅导员给他们授戴鲜艳的红领巾。罗远感到十分欣喜,自然也递交了入队申清书,并且信心十足,好像自己已经是个少先队员。他以为凭自己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一条,加入少先队总该不成问题吧?因此,心里甜丝丝的。他非常认真地开始填写申请表。不过,当填写到家庭出身、父亲的成分时,有点犯难了,父亲解放前曾是国民党军官,后来又经商开过公司、办过厂,再听爹说,家乡爷爷留下的产业土改时划为地主,这样到底该填哪一项呢?罗远不得不去问老师,班主任兼中队辅导员王敏丽老师看着他那率真、诚恳的神态,一种莫名交织的情感波澜在胸腔里涌动,她既同情又怜惜,但又如鲠在喉难以回答。

    最后,只好抚摸着他的头,极不忍心地说:“填个资产阶级出身吧!”

    “那么父亲的成分呢?”

    “国民党军官——反革命。”

    “怎么,父亲是反革命分子?”他呆住了。

    “是历史反革命,不是现行的。”王老师补充一句。

    “哦!”罗远极不情愿地应答着,于是提笔惴惴地写了下去。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填写履历表,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以后影响自己身世前途的“出身成分”这一敏感的政治术语。小小年纪似懂非懂、但又有一种好像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觉。

    离儿童节还有一个星期,这天中午,学校宣传栏前挤满了同学。大家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的便踮起脚跟,伸长脖子想先睹为快。看什么?原来是第一批少先队员的名单张榜公布了。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地、拍着手、蹦跳着走出来,然后又有人挤进去……又有人拍着手、蹦跳出来……现在轮到罗远可以挤进去看了。他好不容易挪移到前面,从头至尾、睁大眼睛、仔仔细细地寻觅着,生怕自己的名字会滑溜过去。他颇聪明地在单名里面找,这样便缩小了范围,但即便是这祥,还是找不到;他像梳头发一样从头到脚梳理了三遍,还是梳理不出“罗远”两个字。等到确信是真的后,他不知道是怎么样走离宣传栏的。看到极大多数小朋友高高兴的样子,罗远不禁鼻子一酸,眼泪扑漱漱地掉下来了。

    正在此时,一只温暖、柔软的手搭在他的肩头,回头一看,原来是王敏丽老师。这位美女老师大约三十三四岁年纪,苗条的身材、大大的眼晴、白皙的皮肤,她像抚爱自己的儿子那般轻轻地拍了拍罗远肩头,柔柔地说:“别难过,还有第二批呢!就像排队那样,总该有个先后吧?”王老师绝不提家庭出身问题,怕伤了他的自尊心。

    “你是个好学生,这老师、同学都知道,但是,但是……”王老师欲言又止,“有些事也难说,不过,分个先后还是必要的……”王老师亲切地拉过他的手,另一只手挽住他的颈项搂住了他。罗远把头紧紧地依偎在老师的胸前,这对师生像母子一样缓缓走向教室。罗远感受到王老师热烘烘的体温、卜卜跳的心脏,一股沁入心脾的暖流涌动着……

    看到教室里还有十几个小朋友与他一样榜上无名,其中,大多数也属出身不好的,这使他心情宽慰了不少。

    第二天,刚好是开校会,只见李校长在谈了成立少先队的有关情况后,话锋一转讲到家

    庭出身这一敏感的话题。罗远来了精神侧耳细听:“……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家庭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革命道路可以自己选择。’周总理自己也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然而,他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现在不是成了新中国党和人民的主要领导人了吗?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积极改造思想,跟着共产党走,前途是光明的!”

    不知道这种对成人的政治宣讲,在小学生单纯的头脑里,是否灌输得进去,不过,作为校长也只能如此了。好在这种鼓动带激励的话,至少能起到一种刺激、提兴的作用。因此,罗远还是觉得李校长的话撞开了他的心扉,似乎照进了一丝阳光;特别是引用周总理的这段话,这是他第一次得知,这么出名的国家领导人也出身于剝削阶级的家庭,由此提升了信心,感觉只要像周总理那样,自己也能走上革命的道路。于是,总理成了他学习的榜样,总理的话更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牢记在心头。

    尽管,罗远是生长在一个剥削阶级、国民党军官的家庭,可充其量,他在解放前只有七个年头的生命历程,何况,还是从初涉人世的婴儿到无知幼稚的蒙童时期,这家庭出身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自不用说。相比较而言,倒是从走进学校一开始接受的教育,就已经是解放后的新中国。开笔受教接触的第一课,便是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五星红旗。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的小学生,这样的启蒙教育,应该是烙印更深的吧。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语文课本里《半夜鸡叫》中的老地主周扒皮,身穿一件白布衫外罩黑马褂、头戴一顶黑西瓜皮帽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刻在罗远的脑幕上;还有那些杀害刘胡兰、王孝和、江姐的特务、汉奸、坏蛋,总是一副倒挂眉毛、尖嘴猴腮的丑态,让人一看就会怒火上升,愤恨至极。但是,一回到家里看到父亲,怎么看都不像周扒皮,也不像尖嘴猴腮的反革命特务,这是怎么啦?他不解,他纳闷。也正因此,他总觉得对父亲恨不起来,这究竟是阶级立场不清呢,还是……

    是啊,对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政治概念是难以弄明白的,何况,面对的是血浓于水的、创造了自己生命的亲人呢!不过有一点他是清楚的,那就是周总理说过:“革命道路可由自己选择”。这也成了他内心的一种渴望。他认为,自己还是一张白纸,可以画上最想画、又是最美丽的图画,只要能像总理一样,走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将来长大后,就可以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较大的贡献。

    从此,周总理的形象就牢牢地占领了他心中的阵地,他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