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可怜天下父母心
罗远走出考场,一路上心情不错。到家后见母亲还没下班即去车站等,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让阿姆得到好消息,与她共享喜悦之情。哪晓得李洁如却一反常态,没有很热情关切的样子,只是轻描淡写地应对他。这使得罗远十分失落,想不通个中缘由。但这位不同凡响的母亲自有她的主意。李洁如总好像有种预感:想必是凶多吉少,很可能希望会变成失望。本来么,她并不支持儿子考大学,只是觉得说出来会伤了罗远的自尊心。她太了解儿子了,罗远聪明、好学、能干、又有远大的理想,这些都是年轻人必须具备的;然而,因为罗远好胜心强,又非常单纯,不熟谙社会世故,往往脱离现实,这就注定了他必然会碰壁、失败。为了使他能有一种失败的心理准备,必须得给他不断降温,打预防针。做母亲的真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
李洁如为了提高罗远的抗压能力和减轻心理负担,她采用事先冷处理排压法。当罗远非常乐观地估算着自己考分的时候,做母亲的并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兴奋、为他高兴,而是适度地给他泼点凉水,冲淡些十分热切的期望。
她冷静地分析说:“远远,考分高也可能不录取,这有很多因素,像填报的志愿人多,但名额少;还有专业不同,对各科成绩的要求也不同,不一定看你总分有多高;再说,阅卷老师的评分标准也有差异,特别是作文,你认为这篇好,他却认为那篇好;此外,还有政治素质、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总之,凡事不能太乐观,既要往好的方面想,也得从坏的方面打算,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面对现实。”李洁如还不失时机地提到一些中外古今的名人,像蒲松龄考秀才屡试不第,一生以教书为业,到五十多岁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爱迪生从一个学徒工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只读过小学,根本没上过大学……这些都是在不着痕迹的闲聊中,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灌输进罗远的脑际里,渗透进他的神经细胞里,像防疫针那样,提高了罗远的免疫力,使他有了一层抗压的弹性保护膜。
眼看着高考发榜的日子越来越临近,李洁如的担心也越来越沉重,她怕儿子受不了打击,这将是多么的残酷啊!一个这么好的青年,就因为家庭出身的牵连,会遭受如此大的不幸,从此,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她真是忧心如焚,也更加对罗远关心体贴,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生活上,总是以一个母亲伟大的博爱去滋润他的心田,去温暖他的心房,去唤醒他的心智。
“考得上大学或考不上大学,并不一定反映出你的真才实学,这种偶然性是存在的。其实,进大学深造和直接走向社会,只是人生两条不同的道路而已,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一样的——求得人生一个完美的结局。不过,人生的旅途决不会是平直的坦途,它应该是崎岖、坎坷的,甚至还有急流、险滩;惟有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闯过去,才能见到光明的未来,才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远远,‘天下没有不是之父母’,我和你爹深感对不起子女,害苦了你们的前程,但我们不希望看到你们沉沦下去。你哥已经跌了一跤,你再不能跌倒了,否则,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李洁如十分坦荡地与儿子交谈,耐心地开导他:“我和你爹并不在乎你考不考得上大学,能上当然好;不能上也无所谓,社会上毕竟读大学的少。我们只希望你开开心心地过日子,要相信社会总会给我们一条路走的。”
罗远察觉出近来母亲总是有意无意地跟他聊上一阵子,她那富于哲理的分析鞭辟入里;她那情深意浓的话语熨贴心肺;她既有女性无私温情的母爱,又有男性宽广精深的父训,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呵!罗远联想到这些天,自己总是在家待不住,进进出出坐立不安,是母亲下班回到家后,从手提包里摸索出二斤粮票和五元钱,塞给他并说:“远远,不用着急,到隔壁工人俱乐部去看场电影,买点东西吃吃散散心,噢?身体要紧别担心事。”要知道母亲的定粮一天只有十二两,二斤粮票她可以维持二天半的生命;五元钱她要起早摸黑多做三个劳动日,但今天为了儿子,她十分慷慨、心甘情愿地付出。想到这些,他的心潮起伏难平……
他看到父亲近段时间更加积极地一清早就出门去扫马路,一直要到十点多钟才回家烧中饭。吃了中饭又出门去扫地。好像总是在避开儿子的目光,常常是低着头进、低着头出,不说一句话。他注意到父亲的身形更枯瘦了,神情也更麻木了。除了一日三餐烧饭外,好像家中没有他这个人似的。也许他不想让儿子见到自己而“触景伤情”;也许是对儿子抱有一种愧疚之情………然而,这难道是他的错吗?此时的罗远心里在滴血。“天哪,这是为什么?”
说来奇怪,罗远离开学校仅仅是一个月时间,好像长大了一截似的,思想成熟不少,不像以前什么都往好的方面想,现在也会从坏的方面去想了。他细细掂量着,全国有多少学子心仪北大、清华,哪个不想跨进北大、清华的校门?可这样的独木小桥有几个人挤得过去?像自己一样优秀的学生在全国何止千万?况且,还有家庭成分这道坎。如此一算,他心里就有点悬了,也因此咀嚼起母亲的一番话是越来越觉得说到自己的心窝里,“唉!阿姆的用心良苦呵。”
恍恍惚惚中似乎有个影子走近,他渐渐地看到了一双刻着鱼尾纹的忧伤眼睛,他看到了两鬓和额前几缕飘动的银丝……罗远再也无法抑制地猛扑过去,然而却什么都没有,他只有仰天呼号:“我的阿——姆——呀!”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我是多么的自私啊,为了自己的前途想划清界线、割断亲情,可谁知人间真情莫过于骨肉亲情!”
第二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果不其然,李洁如的担心成真,罗远确实名落孙山。这样的结果虽是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
说意料之外,那是他自己的感觉。罗远所在的高三(1)班只录取了六个:团支书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副班长录取在上海医大;另外四人分别被西南地质大学、华中工学院、浙江中医学院和合肥师范录取。加上原保送苏联留学的学生会主席,全班四十六名学生上大学的只有七人,录取率在百分之十五强,超出全国平均数,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同学的成绩跟他相比是无出其右的。今天居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高高兴兴地接到通知书走向大学的殿堂,而他自己呢?恰如黄鹤远去杳无音讯。
对于这样的结果,罗远肯定是大失所望,出乎意料的。因为,他不光平时基础扎实,而且,在复习迎考阶段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既全面复习、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可以说是无懈可击;所以,对考试也充满必胜的信心。考试的成绩也绝对是优秀的;然而,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家庭出身真的这么重要吗?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考前就通知我们这些人‘别上考场了,那是枉费心机的!’”
他拖着灌铅似的沉重脚步,怀着失落惆怅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心理的苦楚怨气到哪里去发泄啊?这种理由讲得通吗?”他在问苍天。
回到家中,罗远惊奇地发现周围的小圈子里,除了好兄弟史正茂,非常不幸被查出患慢性肝炎,也只好与大学拜拜外,竟然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包括白净、楼上许家阿婆的孙子许望奇、邻里王家姆妈的女儿王若菊,还有史正茂的妹妹。他若有所悟:白净出身资产阶级,许望奇老家也是富农;联想到班级里考上大学那几位同学中,成绩最好的许波,却只能录取到最没人考的农学院,也许同样是出身不好的缘故,但还算幸运。这么一分析就不奇怪了。看来,六二年的高考的确是一条难挤的独木小桥,而成分不好的则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罗远慢慢地梳理起自己从懂事、上学、到今天所走过的人生轨迹。“从一年级翻开课本起,接触的第一印象就是五星红旗、中国共产党、毛主席万岁这些红色概念;虽然出生于解放前,但却是长在红旗下,一开始懂事便接受了党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路走来还算顺风顺水;即便家境变化,但没影响到读书。在学校里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蛮看重自己,也肯定自己的成绩,获得的奖项不在少数。此外,自己的才华、能力也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学校里一直担当着比较重要的学生干部,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政治运动。如今,在走向人生重要一步的时候,却被家庭成分这道门槛绊住了,难道家庭成分可决定命运?自己一直是注意政治思想改造的,以周总理的话作为座右铭:不是说“重在表现”吗?自己的表现存在哪方面的不足?”他心里矛盾至极,实在是想不通。
想不通也得想通,而且必须想通。因为这其实完全在情理之中。
首先,处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内是三年困难时期最难渡过的第三年,老百姓连肚皮都顾不牢,哪还有心思办教育、读大学?所以,缩减招生名额也属正常;如此一来,使高考难度徒增,大家更加拥挤地想过独木小桥。不言而喻,过不去,挤下水的人也大为增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其次,国外美帝国主义制造加勒比海危机,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打压我们;更有盘据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误认为时机已到,蠢蠢欲动,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形势突然紧张,真所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如此的内外交困,怎么能够放松阶级斗争呢?试想,蒋介石正准备反攻大陆,共产党会让一个国民党反动军官的儿子进北大去重点培养?这岂非是开了个国际玩笑!“重在表现”只是写在纸上的官样文章,除非你有大义灭亲的突出表现。所以,在政策上严加控制、监督、作出一定的限制完全是正常的,这是形势所迫嘛。而罗远只能悲叹生不逢时。对此,他会在今后的人生教科书中慢慢读懂,这自是后话了。
第三,罗远性格上的过于盲目自信;在填报志愿时,非但没有接受余先生的忠告,反而固执地说:“宁可考不上,明年再考,一定要上北大!”对于填出这样一份“第一志愿北大原子物理系;第二志愿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第三志愿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志愿表,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假如是今天的考生,会被人笑落大牙的。然而,那个时代的人们,考虑问题总是头脑要发热的,更何况又是罗远性格上的硬伤。
可以说,罗远的政治色盲症是相当严重的,这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他的单纯和率真。但我们说,过分的纯真就变成为幼稚可笑了,因此,他的高考落榜完全是“合理合法”,情理之中,也就不难理解。
三十多年后,罗远应邀出席四十周年校庆,已退休的原校党支书兼副校长王岩的一句话印证了罗远当时的天真和政治头脑的简单。
她说:“当初,是我在罗远的政审材料上亲手签下‘暂缓考虑’的意见。虽然是党支部集体决定的,但毕竟是经我的手。现在真是不堪回首。唉!惭愧啊,毁掉了一个优秀的人才”
罗远听了老书记真情的表白,心里十分感动,也非常理解。他走过去握住老书记的手说:“王书记,那个时候,您这样做是完全对的,换了我也会这样写的。”说完之后,师生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人生况味,把他们融为一体了。
第三节真情难得
桌上的三五牌台钟己经敲了十二下,可罗远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怎么能睡得着呢?这是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可以说,在学习上他从来没有失败过。面对这样的结果究竟该怎么办?
第二天,罗远一个人闷坐在家。上午九点多钟,门口有邮递员在喊:“李洁如挂号信!”罗远忙出去接信,一看是哥哥从安徽寄来的。他当即拆开信封,不由得掉出了几张照片,原来是哥哥和同伴自拍的几张生活照。一张是他在江河里游泳,与风浪搏击而进;一张是在爬山,登上顶峰一手叉腰、一手指向前方、两眼直视云海、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还有一张是他和几个伙伴在野炊。他们在自己用石头垒起的灶上炒菜、煮饭,脸上挂着轻松愉快的笑容……在这些照片的背面,写着爹妈,弟妹,留念。
看了照片后他又抖开信纸,信中哥哥先问候了父母亲和全家平安康宁;接着,简单介绍了自己近来的生活工作情况。他告诉家人:如今,虽然解除了劳教,但是政治上留下的污渍是抹不掉的——这“解教人员”的名称永远存在。不过无所谓,反正靠技术吃饭。他如今被分到上海迁往内地的二线工厂就业,目前是机修工,一切都好请别挂念。最后,用了主要篇幅,谈到有关罗远的高考。
他劝兄弟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一个人希望越高,往往失望也越大。高考并非是人生的唯一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更应该头脑清醒点。因此,要有落榜的思想准备。我们可以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样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俗话说:‘行行出状元’。这说明,胜利总是赏赉那些努力工作的人。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不仅要学会怎样生活,还得学会享受生活……”
读了信,再看看这几张照片,两相对照,他特意挑选的这几张照片是在暗示什么,罗远不难理解。罗远深感做兄长的良苦用心。他是过来人体会更深,在这人生道路的陡坎处,有责任拉兄弟一把。写信时,他尚未知晓结果,可却有正确的预判,信来得太及时了。
午饭后,小弟罗欢要拉他出去白相散散心,可他没心情,一定不去。到了两点钟光景,听见有人敲门,原来是余先生的女儿亲自送来她妈妈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罗远:
老师知道你现在心里不好受,但是,应该敢于面对现实,这样,才算真正的男子汉。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拿破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只要不消沉下去,韬光养晦,卧薪尝胆,那么,会有东山再起之日。况且,你现在年轻,面临的也只是人生第一道坎。要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有许多坎,需要你去跨越。只是每个人的坎设在哪个时段是不尽相同的。与其说晚跨越,还不如早跨越好。俗话说:‘年纪轻吃苦,不是苦;老来苦,才是真苦。’此话不假。只有勇敢地跨过每一道坎,才会胜利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道理:人生除了自己努力奋斗外,还是存在机遇的。你现在的情况就是没有机遇、运气不好;但这不等于今后就没有机遇。形势是在发展的,不可能像死水一潭。问题是,幸运的人会碰到好的机遇,而聪明的人却能抓住、并创造机遇。我希望你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也是强者与弱者的试金石。只有‘吃得苦中苦,方可成为人中杰。’(她把它改了一下)一次高考的落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也不能否定一个人的成绩。它有多种因素造成,有其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只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才会不断进取。
我相信你是坚强的,也绝不会沉沦下去;我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你,爱你!”
他读着读着,越读越激动,越读越心潮起伏,最后竟涌出了泪珠……多好的老师啊!“余
先生,您就是我的母亲!这哪是一封信,这分明是您的一份慈爱之心呵!”
罗远感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点不可思议,怎么如此凑巧,一天两封信;一封是亲人的,一封是恩师的。难道周围人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他?高考无情人有情!
晚饭后,罗远把哥哥的信,老师的信拿给母亲看。李洁如深为儿子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而高兴。正当此时,左邻右舍先后来到他家,一时间人丁兴旺挤满了一屋子。大家议论纷纷,话题离不开高考。
“今年为啥嘎难考?像远远嘎好格小囝都会勿录取?”这是左邻王家姆妈在说。
“还勿是成分关系?阿勒净净虽然成绩也勿错,但同远远勿好比,呒没考上应是情理之中。”白净母亲如是说。
“我伲望奇考勿上倒无所谓,远远勿录取实在呒没道理。”许家阿婆有点愤愤然。
“呒啥关系,今年考勿上明年再考嘛!阿勒小菊还想再考嘞。”王家姆妈安慰说。
“要是工人阶级出身,远远一定上北大!”随着这洪亮的声音,闪进一个魁梧的人影。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老潘伯。他刚从门口经过,听到屋里热闹得很,便推门而进。他用大手拍了拍罗远的肩膀说:“远远勿要灰心,考勿上大学照样会有‘出息’咯,只要自家有决心,对伐?像侬这样好的青年人啥地方去寻?群众是看在眼里咯。”说完他爽朗地大笑起来。
“是啊,是啊,远远阿勒大家是看了伊长大的,从来勿得人家寻相骂,待人彬彬有礼,肯帮助别人;在家里孝顺爷娘,对弟妹爱护,真是个好小囝,呒没闲话好讲。”大家众口一词地赞叹着。罗远则被邻居们说得不好意思脸颊都红了。
这里是另一场的考试,在这场考试中罗远却获得了高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考试。这样的考试也许能弥补他高考的落榜。“千金难买众人口”嘛。做人的口碑顶要紧,这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对于左邻右舍的安慰和鼓励,他非常感动,因为,这是金钱也买不到的人间真情,可谓情义无价;同时,也觉得愧对他们,他让大家失望了。
第四节初恋?友谊?
九月一日,新的学年开始了,无论是老生还是新生,在度过一个暑假后,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罗远坐在家门口,看着马路上一批一批不断走过的学生,他品尝到一杯人生的苦酒,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被拒之于校门外,成了一只失群的孤雁。
他不禁自问:“这种境遇到底是暂时的呢,还是永远?”
他心里乱得很,虽经母亲的开导和邻里众人的安慰、劝勉,对于高考落榜也有点释怀了;但是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心中没底。母校的领导和老师还是很爱才、惜才的,学校俄语教师紧缺,希望他来代课。这本是个较好的选择,一则,能暂时解决生活问题和工作问题,省得闲坐在家闷得慌;二则,一边教学一边可以复习准备明年再考,不是两全其美吗?谁知他总感到在母校师生面前太落面子:“还说是优秀毕业生,怎么考不上大学啊?”这会使他抬不起头;况且,这临时性的代课总有一种被怜悯、可惜的感受,使自尊心受到莫大的伤害。所以罗远表示:“宁愿‘下放’农村也不去母校代课。”这样一走了之可以远离熟人,躲避世人的眼光,从此隐没,不愿意再在上海“抛头露面”。如此心态,不能不说是一种患得患失的小资思想在作怪。
第二天,吃过午饭,罗远无所事事地一会儿翻翻杂志、一会儿又拿来几张报纸,可就是静不下心来看,他也不想午睡……这时候,想起高考复习阶段,每天一吃过饭就到史正茂家,根本不需要午睡,这样的学习劲头恐怕以后不会再有了吧?真是感慨良多。
处暑虽刚过去,但天气依然很热,太阳是躲进云层里了,只是暑气未消,加上城市柏油马路和高楼大厦水泥墙的反射热,更使得空气的温度在午后达到一天的最高点。人们多希望下一场雨来降降温、清醒清醒头脑呵!罗远也需要沐浴一场甘霖,一来放松一下久已疲劳的身心,十二年来的读书生涯,确实是在折磨身体;二来也可洗涮、清洁一下身子,让那些蒙垢的垃圾,统统冲掉;三来嘛,更可以凉快凉快,这样便神清气爽了,心情就会回归自然……
果然,将近三点钟时,天空闪电忽忽,雷声隆隆,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至。罗远冲出家门,冲进雨帘中……他忘乎所以,此时什么都不想,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让这酣畅淋漓的大雨冲吧!洗吧!冲洗掉一个旧“我”,还我一个新“我”……
又过了一天,罗远还是闷坐在家不想出去,随意翻阅着小说《青春之歌》。到了下午,听到有人敲门,心想:“会有谁像自己一样闲在家里?”开门一看:啊,是白净!他一阵惊喜:“侬哪能(上海话,怎么)来了?”
“哪能,勿欢迎是伐?”白净回答。
“欢迎,欢迎,当然欢迎!”罗远在苦闷中见到既是同学,又是邻居的白净到来,顿觉心情舒畅。又见白净一手拿着一盆君子兰,一手提着一盒蛋糕,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便问:“侬噶是做啥啦?”
“侬自家倒忘记脱嘞,今朝是啥个日子?”白净反问他。
“啥日子?我勿晓得呀!”罗远想不起来。
白净抿着嘴笑了笑,神秘兮兮地指着墙上的日历问他:“今天是几号?”
“九月三号。”
“阴历呢?”
“阴历——阴历是——七月十五日……噢,对了是我的生日!”罗远恍然大悟。
“而且是年方弱冠的二十岁生日!”白净一字一顿地强调着。
“我自家根本呒没想到,侬反倒记得了?”罗远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噶就说明人家心里有……”白净把最后一个“侬”字咽了下去,因为她觉得实在说不出口。正说之间,只见罗远妈下班回家推门而进。
“罗家姆妈侬下班了。”白净十分礼貌地打招呼。
“嗳,侬来白相?”李洁如回应着。
“今朝我想到是罗远生日,过来大家庆祝庆祝,开心一会嘛!”白净说明来意。
“喔唷,难得侬一片诚心,廿岁是个大生日,过了这个生日就意味着变大人了,是要庆祝一下。侬看,我买来了面条,阿勒一道吃生日面好伐?”李洁如从包里拿出筒子面。
“我也买来生日蛋糕,还有一盆君子兰,祝罗远的君子风度永远像兰花一样高洁飘香……”说着,她还拿出一本精致的日记本,双手递给罗远。
罗远接过日记本边说谢谢、边翻开第一页,看到上面写着:“男儿当自强,前途未可量。”以下是:“祝罗远二十岁生日快乐。”落款处画了个鸡心,里面题了名字“白净”。看着这娟秀、工整的题词,罗远情不自禁地涌动起心潮……
白净,这位邻家妹子小自己一岁,说得准确点是半岁,因为她的生日是阴历正月十八日。从四年级起就是同校同学,凡是学校排练舞蹈,男女主角非他俩莫属,这样,从小就被大家称之谓“金童玉女”的“天仙配”。那时候还是儿童少年,两小无猜,童心无忌没觉得什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渐渐感到有些难为情了,好在进入初中后,两人不在一个学校读书;但巧的是却成了隔壁邻居,这反而比以前更觉亲近,抬头不见低头见,连两家大人都成了相知相识的毗邻,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后来,白净一直是他们学习小组的成员,因此,两人在频繁的接触中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从儿童少年、到度过美好青春期的青少年,一种由单纯到模糊,渐至朦胧、复杂的情愫,自然而然地在滋生着、繁衍着……他回想起到高二后,白净更是有意无意地常来串门,不仅无话找话地跟自己聊天,而且跟阿姆也很谈得来。以往自己总是一门心思地读书,根本不会想到感情方面的事,现在觉得自己真是太粗心、太缺乏感情了,简直是个“白痴”。他回忆起:“在高三最后一学期中,白净几乎是天天晚上要和自己一起做作业、复习功课,这里有钦佩、求教的成分;但不排除想和他待在一起感觉特别好的原因。”甚至,在高考将近的大热天,吃过晚饭,白净招呼罗远到她家去复习,因她家的房屋宽裕些。白净在自己的房间里,只穿着花短裤和无袖汗衫,已显丰满的胸部,勾勒出曼妙曲线的身姿毕现在眼前;尤其是面对面坐着解题时,一抬头就看到从她汗衫领口露出的深深Ru沟……弄得罗远面红耳赤有点不好意思,再不敢正面看她一眼;而白净却一点都不避外、落落大方,旁若无人的样子……
今天,在暂时放下读书和追求理想的包袱,回归到生活、自然的时候,罗远终于可以好好地看看站在面前的这位邻家妹子了:她,身材高挑,约有一米七十光景,青春活泼,剪了一个“林道静”式的短发,平添了几分书卷之气;一张鹅蛋脸上镶嵌着两颗黑葡萄般的眸子,配上两条细长的眉毛,棱角分明的嘴唇微微有点上翘,牙齿整齐而光洁,皮肤正如她的名字——白净;身穿一件有点束腰的白衬衫,下着一条藏青色喇叭裙,娉婷有姿……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用手揉了揉:“怎么,一个扎着两支麻花辫的小姑娘,今天出落成如花如玉、人见人爱的青春少女,简直不认得了,真是‘黄毛丫头十八变’呵!”对于女孩子,罗远从来不会正面地细看,更不要说像现在这样的近距离欣赏了。他也不知道今天哪来的勇气和胆量。看到白净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君子兰、题了美好祝词的日记本、还有生日蛋糕。且不说这么多钱她是怎么开口向父母要来的,就这三件礼物她都是精心选择、意义非凡,何况,还记住了罗远的二十岁生日。“唉,难得她的心意啊,女孩子的心思真是细密无比!”罗远在感叹之余,好像有了心电效应似的,一股比蜜还甜、又有点麻酥酥的电流接通了全身;他更像喝了陈年“女儿红”黄酒那样,晕乎乎、醉酗酗,心里爽极了……
这难道是初恋?抑或是友谊?他搞不清楚,也不想去搞清楚;反正在自己处于情绪跌落到低谷的时候,能获得如此超乎想像的慰藉,实在是莫大的幸运,更不失为是一剂重拾信心的强心针。